文章解析

mèng
lìng
·
·
zhèng
shì
jīn
jǐng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zhèng
shì
jīn
jǐng
mǎn
luò
huā
hóng
lěng
xiāng
féng
xīn
shì
yǎn
nán
dìng
shuí
xǐng
shuí
xǐng
cóng
diàn
wén
dēng
yǐng

译文

天亮了,井台上响起了辘轳声,一夜风雨,满阶落花,凋零中透出一丝冷意。在这样一个清晨,“我”和她蓦然相逢。“我”对她一见钟情,却难以明了她迷离的眼波背后暗藏的心事。谁能明白?谁能明白呢?从此以后,无论是在簟席上辗转反侧、孤枕难眠之时,还是独对孤灯、辗转徘徊之际,我都会想念她。

逐句剖析

"正是辘轳金井":天亮了,井台上响起了辘轳声,

# 辘轳金井:谓装有辘轳的水井。辘轳,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金井,指施有金碧辉煌的雕栏之井。

"满砌落花红冷":一夜风雨,满阶落花,凋零中透出一丝冷意。

# 砌:台阶。

"蓦地一相逢":在这样一个清晨,“我”和她蓦然相逢。

# 蓦地:突然地。

"心事眼波难定":“我”对她一见钟情,却难以明了她迷离的眼波背后暗藏的心事。

"谁省":谁能明白?

# 省:明白。

"谁省":谁能明白呢?

"从此簟纹灯影":从此以后,无论是在簟席上辗转反侧、孤枕难眠之时,还是独对孤灯、辗转徘徊之际,我都会想念她。

# 簟纹灯影:意思是说,空房独处,寂寞无聊。簟纹,指竹席之纹络,这里借指孤眠幽独的景况。簟:凉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婉约词。词作以“辘轳金井”和“满砌落花”的暮春景象开篇,通过“蓦地一相逢”的意外邂逅,生动刻画了抒情主人公与“伊人”四目相对却心意难通的怅惘。结尾“从此簟纹灯影”以孤灯冷席的意象,将词人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推向高潮,余韵悠长。全词语言清丽自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内心的怅惘与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关于纳兰性德的情感经历与创作动机,学界存在多种说法:一说他除正妻卢氏、继室官氏外,另纳江南才女沈宛为妾,但因满汉隔阂未能被家族承认;一说其与表妹(一说名纳喇氏)曾有婚约,后表妹被选入宫为妃,纳兰甚至乔装僧人入宫探视,此说多见于野史笔记但缺乏正史佐证。尽管这些说法细节各异,但研究者们皆认为这首《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的创作动机源于词人痛失所爱、不得相见的相思之苦,是其内心真挚情感的艺术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渲染:“满砌落花红冷”“满砌”极言落花堆积之厚,通过视觉上的铺满感强化凋零氛围;“红冷”则巧妙结合色彩(红)与触觉(冷),将暖色调的“红”与凄冷的“冷”并置,形成反差,渲染出暮春时节的寂寥与哀婉。此句以落花满阶的景象,暗示时光流逝与美好易逝,为后续“蓦地一相逢”的短暂欢愉埋下伏笔。

2. 分段赏析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开篇“辘轳金井”点明场景,井台汲水的日常景象因“正是”二字被赋予特殊意义,暗示此处是词人情感记忆的锚点。“满砌落花红冷”中,红色本应炽烈,却与“冷”字并置,既点明暮春时令,又暗喻热情冷却后的怅惘。这种色彩与温度的强烈反差,为下文的重逢埋下伏笔。“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蓦地”暗示这次相遇的偶然性,细品却暗藏深意。这场相遇绝非初见——不见初见时的局促生涩,亦无《关雎》中“窈窕淑女”那般怦然心动的纯粹悸动。随着词意渐深,真相浮出水面:二人早有前缘,或许曾历经“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相思煎熬,方有下句“心事眼波难定”的复杂情态。若不曾灵魂相契,“心事”二字便无从着墨;这场看似偶然的相逢,实则是命运安排的久别重逢。无论这重逢是猝不及防的惊喜,还是望穿秋水的期盼,最终都化作“眼波难定”的怅惘,在目光流转间道尽千言——“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谁省,谁省”通过叠句加重诘问语气,既是无人理解的孤独,也是自我叩问的迷惘。这未竟的尾声里,或许是他独尝相思,或许是她暗自神伤,又或许是两人共同沉沦在这无边的怅惘之中。自此以后,那灯影下竹席的纹路,便成了思念最贴切的喻依,看似清晰可触,却又始终难以把握;看似静止如水,实则暗涌如潮“从此簟纹灯影”六个字,将无尽的哀愁化作具象的囚笼,任人在其中辗转反侧。这般自缚于情网的苦楚,恰似饮鸩止渴,明知是痛,却甘之如饴。词章在此戛然而止,却正是情感最浓烈处的开端——就像一盏将熄未熄的灯,在熄灭的瞬间,反而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

3. 作品点评

这首意境深远的词作,正是纳兰容若的风格。短短数语间,便道尽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情事。重逢时的欲言又止,前尘往事的难以言表,都在这精炼的文字中流转。看似故事已到终章,实则情感的余韵方才展开。漫漫人生长路,情思何以寄托?这首小令令人浮想联翩,又不忍深思。结尾处“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更是余韵悠长——明知无人应答,却仍将这句本欲倾诉的衷肠,化作独对孤灯的怅惘。这般苦闷,恰是词作戛然而止处,词人真挚情感的真正开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在落花满阶的清晨,作者与他所思恋的女子蓦地相逢,彼此眉目传情,却无缘交谈。从此,他的心情就再也不能平静了。此作言短意长,结尾颇为含蓄,风格与五代人小令相似。

现代学者、纳兰词研究者盛东铃《纳兰性德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郑燮《题画竹》

下一篇:清·王国维《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