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华如水":月光如水,
"波纹似练":波纹如练,
"几簇淡烟衰柳":烟霭淡淡,残柳几株。
"塞鸿一夜尽南飞":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大雁已尽数南飞,
# 塞鸿:即塞雁。有唐王仙客苍头塞鸿传情的故事,因常以“塞鸿”指代信使。
"谁与问、倚楼人瘦":那倚楼远眺的女子,你为何如此憔悴。
# 倚楼人瘦:谓倚靠在楼窗(或楼栏干)的人,为相思而变得清瘦。
"韵拈风絮":你并非寻常歌女舞姬,
"录成金石":你怀有高绝的文才,
"不是舞裙歌袖":与谢道韫和李清照可以比肩。
"从前负尽扫眉才":从前你因才华横溢而享尽盛名,风光无限,
# 扫眉才:指有才能的女子。语见唐胡曾《赠薛涛》:“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又担阁、镜囊重绣":如今的你,却风华不再,一天之内,多次打开梳妆镜,屡屡描眉。
# 镜囊:盛镜子和其他梳妆用品的袋子。,担阁:耽搁,耽误。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踏莎行・月华如水》是清代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属于怀人之作。上片通过描绘如水月华、似练波纹等月下美景,营造出孤寂、落寞氛围,烘托出词人怀思念远之情;下片则笔锋一转,直抒胸臆,追怀所思之人,饱含对往日美好时光辜负的追悔与痛惜。全词采用前景后情的手法,风格低回深婉,读来哀婉曲折,尽显词人内心的深情与遗憾。
2. 写作手法
用典:“韵拈风絮,录成金石,不是舞裙歌袖”一句连续用典,以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和李清照与赵明诚共撰《金石录》的典故,盛赞所思女子才学出众,非庸俗之辈,丰富了词作的文化内涵,也巧妙地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欣赏与追忆。烘托:以月下凄清之景烘托词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月影衰柳,淡烟波纹,景致如水,又是勾起纳兰心绪的氛围”,使情与景相互交融,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直抒胸臆:“谁与问倚楼人瘦”直接抒发词人的孤寂落寞之情,“从前负尽扫眉才,又担阁镜囊重绣”则直抒对往昔美好时光辜负的懊悔与感伤,使词人的情感表达真挚而强烈。对比:“过去时光美好,爱妻温婉有才,却没能长此相伴;已然人去楼空之时,却叹岁月无情”。将过去与爱妻相伴的美好时光和如今的人去楼空进行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上片,纳兰性德勾勒出一幅月下凄美之景。“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开篇先绘月光洒下,水面清澄,波光粼粼仿若白练,继而将目光移至岸边,几缕淡烟萦绕着衰败的柳树。“淡”与“衰”二字,巧妙地渲染出凄清忧愁的氛围。这般月影、衰柳、淡烟、波纹交织的如水景致,恰到好处地撩动了纳兰的心绪。远眺天际,塞鸿尽数南飞,此刻景色仿佛也随之情断荒芜。“谁与问倚楼人瘦”一句,点明词人独自倚楼的形象,自然地从写景过渡到抒情,尽显其孤寂、落寞的心境。下片笔锋一转,聚焦于词人所思之人。“韵拈风絮,录成金石,不是舞裙歌袖”,纳兰连续运用典故,以风絮指代谢道韫,金石代表李清照,称赞对方才情出众,绝非爱慕虚荣的庸俗之辈。借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和李清照与赵明诚共著《金石录》之事,侧面烘托出所思女子的才情。由此可见,正是这般意趣相投的女子,才令纳兰痴心留恋。结尾“从前负尽扫眉才,又担阁镜囊重绣”,一个“负尽”饱含无限感伤懊悔。往昔时光美好,爱妻温婉有才,相伴之时未能倍加珍惜;如今人去楼空,只能徒叹岁月无情,深深自责辜负了那些美好旧时光。就如同身处安逸美满之时,总将月圆视作理所当然,未曾铭记其圆满,待失去后回忆起来,满是遗憾。
4. 作品点评
全词以细腻笔触,将情感表达得跌宕起伏、婉转悱恻,令人深深触动。
# 词写离思。景中含愁,真情流露,忧思难忘。
现代现代学者徐燕婷,朱惠国《纳兰词评注》
上一篇:清·叶燮《客发苕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