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xiāng
·
·
wèi
wáng
zhào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lèi
què
shēng
zhǐ
xiàng
cóng
qián
huǐ
qíng
píng
zhàng
dān
qīng
chóng
xǐng
shí
yíng
yíng
piàn
shāng
xīn
huà
chéng
bié
fēn
míng
jiān
jiān
mèng
zǎo
xǐng
qīng
zǎo
xǐng
nóng
mèng
gēng
gēng
jìn
fēng
yán
líng

译文

热泪双流却饮泣无声,只是痛悔从前没有珍视你的一往深情。想凭藉丹青来重新和你聚会,眉眼盈盈,泪眼模糊心碎肠断不能把你的容貌画成。离别时的话语还分明在耳,比翼齐飞的好梦半夜里被无端惊醒。你已自早早醒来我却还在梦中,一夜又一夜,哭尽深更苦雨风铃声声到天明。

逐句剖析

"泪咽却无声":热泪双流却饮泣无声,

"只向从前悔薄情":只是痛悔从前没有珍视你的一往深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想凭藉丹青来重新和你聚会,

# 省识:记忆起、忆起。,丹青:指亡妇的画像。,凭仗:倚仗;凭靠。

"盈盈":眉眼盈盈,

# 盈盈:此语含有双关意,既有由省识得来的容貌比眼前的画像清晰之意,又有作者无限伤感充盈于怀之意。

"一片伤心画不成":泪眼模糊心碎肠断不能把你的容貌画成。

"别语忒分明":离别时的话语还分明在耳,

# 忒:方言,太、特。

"午夜鹣鹣梦早醒":比翼齐飞的好梦半夜里被无端惊醒。

# 鹣鹣:即鹣鸟,比翼鸟。似凫,青赤色,相得乃飞。常以之比喻夫妻合美。

"卿自早醒侬自梦":你已自早早醒来我却还在梦中,

"更更":一夜又一夜,

# 更更:一更又一更,即指夜夜苦受熬煎。

"泣尽风檐夜雨铃":哭尽深更苦雨风铃声声到天明。

# 夜雨铃: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上片别具一格,打破了词作先写景后抒情的常规套路,以一句“泪咽却无声”陡然切入,将词人内心深处的悲痛之情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紧接着,下片紧密承接上片所营造的哀伤氛围,往昔与妻子分别时的言语,此刻仍清晰如昨,一字一句都如同重锤般敲击着词人的心。然而,谁能料到,那一次的分别,竟成了永诀。整首词以真挚的情感为笔,细腻地勾勒出悼亡伤逝与离世超尘相互交织的复杂心境,那种痛彻心扉之感,仿佛能穿透纸背,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让读者也能深切感受到词人那份难以言喻的哀伤与悲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康熙十六年(1677年),卢氏难产去世,这让痴情的纳兰性德陷入了无尽哀伤。无论日夜,他满脑子都是亡妻的身影。一天,他忽有所悟,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如杜鹃啼血般令人不忍卒读的悼亡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悼亡词。这首词开篇便不走寻常路,打破了词作先写景后抒情的惯例,以一句“泪咽却无声”直抒胸臆,将词人内心的悲痛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下片顺势承接上片的哀伤基调,往昔与妻子分别时的言语,此刻仍清晰地在脑海中回响,可谁能想到,那竟成了永诀。整首词真切地描绘出悼亡伤逝与离世超尘之感相互交织的复杂心境,情思缠绵悱恻,宛如泣血悲歌,字字句句都饱含着无尽的哀伤,读来令人动容,感人肺腑。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开篇两句直接点明主题,词人泪水盈眶却无声哭泣,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悔恨,悔恨自己曾经的薄情。从前未必薄情,然而说自己“悔薄情”,正表现出爱之深、爱之切。用典:“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化用唐明皇闻铃总念杨贵妃作《雨淋霖》曲的典故: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谋反,史称“安史之乱”。次年,叛军攻破长安门户潼关,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及其皇子、公主、重臣逃出长安。行至马嵬坡时,将士饥疲,六军不发,奸相杨国忠被乱刀砍死,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后继续逃往蜀地。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明皇一行到了梓潼七曲山的上亭驿。进入斜谷后霖雨沥沥,下了十多天。明皇立于驿馆前,眺望夜色下的苍山,触景生情,难以入眠。驿亭檐角的铜铃,时起“郎当”之声,忽急忽缓,这“郎当”之音,好似贵妃在呼唤“三郎”。明皇心下哀伤,想起不久前惨死马嵬坡的杨贵妃,遂决定用这风雨中的铃声来悼念杨贵妃,名为《雨霖铃》曲。词人化用此典故,抒发好景不常、好梦易醒的感慨及深沉思念与无比哀痛。比喻:“午夜鹣鹣梦早醒”句,鹣鹣即比翼鸟,常用以比喻夫妻合美,此处喻他们夫妇如比翼之鸟情深意蜜,却中道分离,更体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

3. 分段赏析

上片着重刻画了词人面对亡妻画像时悲戚难抑的心境,睹物思人本就伤情,更何况是面对生动展露着亡妻容颜笑貌的画像。“泪咽却无声”开篇营造出凝重哀伤氛围,无声之泣比有声之哭更添酸楚凄凉,将词人内心哀痛展现得淋漓尽致。“只向从前悔薄情”语痛情切,词人对着画像声声呼唤、字字悔痛,或许从前并未薄情,而言“悔薄情”实是严厉自责,反映出他对亡妻爱之深、爱之切。“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道尽词人见到亡妻画像时复杂怆绝的心情,往昔生时同床共席,如今死别阴阳两隔,凭借画像重见亡妻清俊面庞、盈盈双目,悲伤如潮水般汹涌,“画不成”化用元好问成句,意谓因伤心一片难以握笔描绘深情,上片就在这浓得化不开的伤情中缓缓落幕。下片着重描绘了词人对诀别时刻的沉痛回忆,“别语忒分明”一句虽未详述妻子临终言语,却饱含着无尽肺腑衷肠,如今清晰回响在他耳边,那时他未料到这竟成妻子最后遗言、他们永别的见证,言犹在耳,痛定思痛,哀伤难抑。“午夜”三句,词人以“梦”喻生、“醒”喻死,“午夜鹣鹣梦早醒”喻他们夫妇如比翼鸟却中途分离,此处运用避讳手法,不忍直言妻子已逝,既为减轻自身悲痛,也体现对妻子深深挚爱。自妻子离世,他时刻处于思念中,夜深人静时,风吹檐前铁马、更鼓声声,痛悼与思念便如潮水涌上心头,常泣不成声。“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化用唐明皇闻铃思杨贵妃作《雨淋霖》曲的典故,抒发好景不常、好梦易醒的感慨及深沉思念与无比哀痛,在这无尽夜晚,风檐夜雨铃声似妻子远方呼唤,让他泪流满面、泣尽最后一滴泪。

4. 作品点评

纳兰的这首词是一首“题照”之作,在艺术表现上独具特色,他以向亡妻画像倾诉的形式,将内心的深情娓娓道来。词中,他悔恨自己从前对亡妻的“薄情”,如今凭借着画像重新与亡妻“相识”,往昔的临别话语仍清晰地回荡在耳边,他痛恨好梦过早惊醒。他悲叹亡妻“早醒”,而自己却仍深陷于思念的梦境之中,在漫漫长夜里,他泣不成声,直至夜尽更残。在这首词里,纳兰将画像视作亡妻的真身,把已逝的死者当作仍在世间的生者,这种独特的诉说方式,使得他所表达的感情比一般的抒情更为真挚动人,营造出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凄美情境,让人读来不禁为之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容若丧偶之后,一直难遣悲怀。在亡妻遗像上题词,犹如当面呼唤,相看泪眼。这时以笔代言。写下来自是字字牵情,语语酸心。

现代作家盛冬玲《纳兰性德词选》

# “卿自早醒依自梦”也即对“人间无味”是否醒悟的表述。词人设想爱妻“早醒”(逝去)也就早离尘海、弃去无味之人间,自己却仍梦着独处其问,了无生趣。怨苦、怨怼转生出超离尘世的幻念,古代文人通常将此当作谋求自我解脱的药剂来平衡心态。

清文学研究专家严迪昌《清词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下一篇:清·曹雪芹《姽婳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