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立盈盈故作羞":女子背向着盈盈而立,故意作出含羞的姿态,
# 作羞:作出害羞的姿态。,盈盈:美好貌。此指女子之风姿、仪态的美妙动人。《古诗十九首》之二:“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背立:背向着。
"手挼梅蕊打肩头":手中揉搓着梅花的花蕊,任其打落在肩头。
# 手挼:用手揉弄。
"欲将离恨寻郎说":想要找到她的郎君,将离别的愁怨向他诉说,
# 欲:想。
"待得郎来恨却休":等到郎君归来,她的愁怨却消散无踪。
# 待:等到。
"云淡淡":白云安静地漂浮,
"水悠悠":江水闲适地流动,
"一声横笛锁空楼":一声横笛,笛音幽怨空灵,凝滞在那寂寞的空楼。
# 锁空楼:谓笛声萦绕在空寂的楼阁中。锁,形容笛声不绝,仿佛凝滞在楼中。
"何时共泛春溪月":想着何时才能在春溪的明月下共同泛舟,
# 泛:泛舟。
"断岸垂杨一叶舟":却只能望着江边堤岸低垂的杨柳下那一叶孤舟。
# 断岸:江边绝壁。形容山壁之陡峭。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鹧鸪天・离恨》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词。全词借女子形象与心态,追忆往日幽会的甜蜜,描绘眼前离别的凄苦,通过今昔对比,生动细腻地表达了离别相思之恨,以及对重聚的殷切期盼,抒发了词人对美好爱情易逝的惋惜与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实写眼前离别之景、女子相思之态,虚写“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的未来美好愿景,以虚衬实,更显当下离别的痛苦与对重逢的渴望。用典:化用李煜词句营造相似场景,又巧用“梅蕊”“横笛”等传统意象,笛声清冷、梅花凄清,增添词的文化底蕴,强化离恨主题,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3. 分段赏析
上片追忆往昔甜蜜幽会,词人以简洁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女子娇憨羞怯的动人形象,字里行间情意婉转,却无丝毫刻意雕琢之感。“背立盈盈故作羞”中,“盈盈”二字精妙传神,宛如一幅灵动的速写,将女子婀娜的身姿、温婉的仪态,以及那份欲语还休的娇羞之态,尽数凝于笔端。“手按梅蕊打肩头”更是尽显纳兰词风的神来之笔,女子纤手轻揉梅蕊,将细碎花瓣轻轻抛向情郎肩头,嗔怪的娇态与羞涩的柔情相互交融,营造出旖旎缠绵的氛围,令人心醉。这四句词与李煜《一斛珠·晓妆初过》中“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睡”所描绘的场景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纳兰此作在香艳之余更添清新雅致,于婉丽之中透出俊逸洒脱,别具一番韵味。下片则转而描写眼前之景,通过景语烘托离恨的深沉与凄苦。淡淡的流云、悠悠的碧水,耳畔传来的笛声悠扬而清冷,萦绕在空寂的楼阁之间。“一片横笛锁空楼”中,一个“锁”字堪称点睛之笔,生动地描绘出笛声久久不散、萦绕不去的状态,仿佛将无尽的愁绪也一同禁锢在这空楼之中。笛声与梅花,历来是诗词中渲染凄清氛围的经典意象,观梅闻笛的情景,不知触动了多少人的情思。在这离别之际,清冷空幽的笛声更添伤感,相见无期的惆怅,让人心头满是愁绪。词的结尾,词人以虚笔勾勒出一幅月夜泛舟的美好图景:“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想象中与爱人共赏春溪月色,一叶扁舟停泊在垂杨掩映的断岸旁,如此良辰美景,与现实中的离别形成强烈反差,愈发衬托出此刻离别的痛苦与煎熬,将离恨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整首词以白描手法贯穿始终,不事雕琢,却以质朴清新的语言、细腻动人的情感,将离恨之苦展现得入木三分。
4. 作品点评
在交通与通讯匮乏的古代,离别往往意味着生死相隔的未知,这份沉重令无数有情人喟叹。纳兰性德《鹧鸪天・离恨》便将这种无奈融入词中,以白描勾勒女子追忆幽会的娇羞与面对离别的凄苦,借景语道尽相思愁绪。词人笔下,“何时共泛春溪月”的美好愿景,与现实离别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恰似李煜笔下“离恨恰如春草”的绵密难消。其词作以质朴清丽之笔,写尽人间至情,道尽离人心中无法言说的怅惘与悲戚,尽显古典婉约词的深沉韵味与情感力量。
# 性德词多用王彦泓诗中语,而每能化污为洁,转浊成清。其“手挼梅蕊打肩头”,即自次回“大将瓜子到肩头”出,然一雅致,一俗恶;一写闺中静好,一状楼头倡女,情趣高下,了然可见。性德偶有绮腻语,如“一晌偎人”云云,亦袭用前人而已,就其总体看,则有挚情而无滥欲,词品高华,固非彦泓可及。彦泓诗颇涉邪狎,境味尘下,少有佳章。余尝遍读其《疑雨》《疑云》,惟取其“阅世已知寒暖变,逢人真觉笑啼难”二句。
现代赵秀亭《纳兰丛话》
上一篇:清·曾国藩《曾国藩诫子书》
下一篇:清·曹雪芹《咏白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