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何事轻离别":试问我为何轻易地离别,
# 问君:词人自问。
"一年能几团圆月":一年能有几次圆月。
# 一年能几团圆月:指自己与家人一年能团聚多久。
"杨柳乍如丝":北国的杨柳刚刚如长丝,
# 乍如丝:指刚刚吐出新绿时。
"故园春尽时":家园已是三春过尽时。
# 故园:指词人家所在的北京。
"春归归不得":春天归去我却不能归,
# 春归:乘春而归家。
"两桨松花隔":行船松花江被江阻隔。
# 松花:松花江。
"旧事逐寒潮":往事悠悠像寒冷的江潮,
"啼鹃恨未消":裹啼的杜鹃怨恨未消。
# 恨:遗憾。,啼鹃:鹃,杜鹃,传说杜鹃啼叫声为“不如归去”。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题材是抒写对亲人的离别思念之情。词中词人发出离多会少之叹,借杨柳如丝、故园春尽等景象,及“春归不得”“旧事寒潮”“啼鹃”等语,营造出凄婉氛围,抒发了身处他乡的孤独、伤感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以春日里杨柳初抽细丝的美好景色,反衬词人有家难归的悲凄心境,通过景物的美好与内心的愁苦形成对比,更凸显其思乡怀人的孤寂之情。用典:“两桨松花隔”化用南朝民歌《莫愁乐》中“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的典故。原典写用船桨催送莫愁前来相聚,词人反用其意,借“松花江阻隔”的表象,暗指身为侍卫随扈出行的职责阻碍了归家与妻子团聚,借典故含蓄表达身不由己的怨艾。
3. 分段赏析
词作上阕以问句发端:“问君何事轻离别”,词人特意以妻子的口吻进行自我质问,为何将离别看得如此轻易?表面是妻子对自己的嗔怪之语,深层却隐含着自我对妻子幽怨心理的体谅,笔法委婉而蕴含深情。紧接“一年能几团圆月”一句,将对人生聚少离多的怅惘慨叹直接呈现。词人并非真的轻视离别,而是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需随扈出行,职责在身,不得不踏上离别之途。“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两句以景语传情,用北地新柳初抽如丝的美好春色,反衬出有家难归的悲凄心境。“乍如丝”三字精准勾勒出北地仲春时节的物候特征,由此可推知此时故乡的春色已近阑珊。下阕径直点明“归不得”的现实缘由——扈驾从巡的职守在身,身不由己。“春归归不得”一句,上承上阕“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的景语,将春尽而人未归的怅惘心情进一步强化。“两桨松花隔”一句化用南朝民歌《莫愁乐》“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的意象,却反其意境而用之:民歌中双桨催舟是迎送佳人的急切,此处则是说被松花江阻隔而无法归乡。表面是埋怨江水横断归途,实则是暗怨侍卫差役阻碍了归家与妻子相聚的温情。结尾两句聚焦于当下心境的刻画:追思往昔团聚时光,更觉现实的清冷无奈,心中的寒凉如同眼前松花江的寒潮般起伏翻涌,难以平静。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的语言表达直白质朴,然而其蕴含的内容却跌宕曲折。开篇首句采用拟言的手法,赋予词句别样的情致;结尾处巧妙用典,为全词增添了几分深沉委婉的韵味。二者相辅相成,使这首词在情感的传达上显得格外深婉动人,虽言语直白,却能深深触动人心。
#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亦凄婉,亦闲丽,颓似飞卿语,惜通篇不称。
清词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凄婉闲丽,较“驿站春雨”更进一层。
近代教育家吴梅《词学通论》
上一篇:清·曹雪芹《咏白海棠》
下一篇:清·蒲松龄《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