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bái
hǎi
táng

朝代:清作者:曹雪芹浏览量:3
bàn
juǎn
xiāng
lián
bàn
yǎn
mén
niǎn
bīng
wéi
wéi
pén
tōu
lái
ruǐ
sān
fēn
bái
jiè
méi
huā
hún
yuè
xiān
rén
féng
gǎo
mèi
qiū
guī
yuàn
shì
hén
jiāo
xiū
tóng
shuí
juàn
西
fēng
hūn

译文

半卷着湘妃竹帘半掩着门,用碾碎的冰做泥土玉做花盆。偷来梨花花蕊三分洁白,借得梅花的一缕精魂。月宫里的仙人缝制白色的衣裳,秋天闺房中的哀怨女子擦拭泪痕。含着娇羞默默无语同谁诉说,疲倦地倚靠在西风中夜色已昏暗。

逐句剖析

"半卷湘帘半掩门":半卷着湘妃竹帘半掩着门,

# 半卷湘帘半掩门:这句说看花人。“半卷”、“半掩”与末联花的娇羞倦态相呼应。湘帘,湘竹制成的门帘。

"碾冰为土玉为盆":用碾碎的冰做泥土玉做花盆。

# 碾冰为土玉为盆:因花的高洁白净而想象到栽培它的也不该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所以用冰清玉洁来侧面烘染。

"偷来梨蕊三分白":偷来梨花花蕊三分洁白,

# 偷来梨蕊三分白:“偷来”二句:意即白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比梅花,但说得巧妙别致。宋代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又曹雪芹之祖曹寅有“轻含豆蔻三分露,微漏莲花线香”的诗句,可能都为这一联所借鉴。梨蕊:梨花花蕊。白:洁白。

"借得梅花一缕魂":借得梅花的一缕精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月宫里的仙人缝制白色的衣裳,

# 月窟仙人缝缟袂:“月窟(kū)”二句:谓白海棠如月中仙子穿着自己缝制的素衣,又如闺中少女秋日里心含怨苦,在抹拭着眼泪。月窟,月中仙境。因仙人多居洞窟之中,故名。缟袂(mèi),指白绢做成的衣服。苏轼曾用“缟袂”喻花,有《梅花》诗说:“月黑林间逢缟袂。”这里借喻白海棠,并改“逢”为“缝”亦甚巧妙。衣袖,亦指代衣服。苏轼曾用“缟袂”喻花,有《梅花》诗说:“月黑林间逢缟袂”。这里借喻白海棠,并改“逢”为“缝”,另藏深意。缝:缝制。

"秋闺怨女拭啼痕":秋天闺房中的哀怨女子擦拭泪痕。

# 拭啼痕:擦眼泪。

"娇羞默默同谁诉":含着娇羞默默无语同谁诉说,

"倦倚西风夜已昏":疲倦地倚靠在西风中夜色已昏暗。

# 昏:昏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白海棠》出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小说人物林黛玉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海棠生长环境,颔联、颈联描绘其洁白高洁之态,尾联抒发相思情。运用比喻、借物抒情等手法,生动塑造白海棠形象。此诗淡化现实环境,突出诗人主体形象,借咏白海棠,传达出热恋中少女的心声。与薛宝钗风格不同,尽显林黛玉独特诗风,在《红楼梦》诗词中别具一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咏白海棠》源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彼时贾探春发起海棠诗会,贾探春、薛宝钗、贾宝玉与林黛玉各作一首。此诗乃林黛玉的创作。表面上,海棠诗会时的大观园依旧是一派祥和的“太平盛世”之景。然而,实则暗流涌动,正统与异端的激烈冲突、嫡庶之间的残酷争斗,已接连上演。封建贵族阶层及其年轻一辈,于这看似欢乐的“乐园”中,沉醉于赏花饮酒之乐,可衰亡的阴影,也悄然笼罩着他们的奢靡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白海棠的生长环境、洁白高洁之态,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借咏白海棠,表达出热恋中少女的情思,展现出诗人林黛玉独特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状态。

2. 写作手法

比喻:“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将白海棠比作梨蕊,突出其洁白;又说它借得梅花一缕魂,赋予白海棠梅花般的神韵。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白海棠超凡脱俗、高洁雅致的特点。情景交融:“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描绘出白海棠在西风吹拂的夜晚,默默含羞、倦态尽显的情景。在这一景象中,融入了林黛玉自身的孤独、哀怨与无处倾诉的愁绪,使情与景相互交融,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她的情感。借物抒情:全诗围绕白海棠展开描写,“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等诗句,表面是在写白海棠的生长环境、色泽与神韵。实则是林黛玉借白海棠这一事物,抒发自己鄙弃世俗、纯洁坚贞、乖僻孤傲的内心情感。首尾呼应:首句“半卷湘帘半掩门”,描绘了看花人从室内向外看海棠的情景,为后文的描写和抒情埋下伏笔;尾句“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又回到看花人,且看花人与花融为一体,“倦倚西风”的状态与首句中看花人的姿态形成呼应,使全诗结构完整,情感表达更为连贯。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点明海棠花所处之境,首句聚焦看花之人。“半卷湘帘半掩门”,此句妙在看花人与海棠花之间留有一定距离,为后续看花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埋下伏笔。从房内向外眺望,白海棠映入眼帘,最直观且强烈的感受便是其高洁纯净之态。由此,看花人不禁遐想,能培育出这般海棠的,定非凡俗的泥土与瓦盆,遂有“碾冰为土玉为盆”之妙想,从侧面巧妙烘托出白海棠冰肌玉骨般的洁净,想象可谓新奇独特。难怪宝玉一听此句,便忍不住高声喝彩:“如此奇思,从何而来!”颔联:径直描绘白海棠,对仗工整精巧,浑然天成。尤为出彩之处,并非单纯直白地刻画白海棠的洁白,而是将其比作梨蕊之白,不仅凸显了颜色,更在这洁白中彰显出高贵的气质。进而深入挖掘,写出它拥有梅花般的精魂与神韵。“偷来”“借得”这般表述,让诗句愈发灵动俏皮,别具一格。在林黛玉的笔下,白海棠超凡脱俗,毫无世俗的浊气,尽显梨蕊的高洁、梅花的傲岸。白海棠所呈现的这种精神特质,实则正是林黛玉诗人气质下独特思想性格的生动写照。众人品读之后,自然能体会到“果真是别样的情思”。颈联:紧跟上联的笔触,以精妙的比喻进一步描绘白海棠的高洁纯净。将其比作月宫仙女所缝制的白色舞衣,生动展现出它的素净之色,同时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其优美的姿态。而“秋闺怨女拭啼痕”这一比喻,情感却悄然发生转变。秋意本就萧瑟,又添深闺怨女落泪之景,虽依旧围绕海棠的高洁纯净展开,却多了几分忧愁哀伤的色彩。这无疑又是林黛玉独有的“别样心思”,完全契合她孤高乖僻、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正如脂评所言“始终紧扣自身”。尾联:笔锋一转,再度回到看花人身上,情景交融,将娇羞默默、倦靠西风、似有满腹心事欲说还休的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此刻,无论是花还是人,已难分彼此,看花人与白海棠已然合二为一,但重点更倾向于看花人。林黛玉实则是借物抒情。从篇章结构来看,“娇羞默默”“倦倚西风”与首句“半卷湘帘半掩门”相互呼应,既做到了首尾圆合,又使全诗结构严谨完整。从内容层面分析,这是上两句情感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形神两个维度深入展现了看花人,也就是林黛玉的内心世界,将她寄人篱下、无处倾诉的伤感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由于林黛玉牢牢抓住了看花人与花之间的情感纽带,诗中景中含情,情由景生,意境浑然一体,白海棠的形象俨然成为了林黛玉自身的象征。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兼具风流别致与含蓄浑厚之美,诗中的白海棠宛如林黛玉的化身,映射出她厌弃流俗、纯净坚贞且孤高自许的性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从诗本身看,这首诗特色是“风流别致”。林黛玉将比喻、象征、拟人、设问、神话传说和直抒胸臆等多种表现手法信手拈来,挥洒开去,句句咏物,又句句抒情,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她那孤寂芳洁的心灵和空灵飘逸的风格。如果说探春的诗以展志为主,宝钗的诗以显理为主的话,那么,黛玉的诗便是以情韵为特征了。

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学原《红楼梦诗歌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鹧鸪天·离恨》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