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年年":碧海青天,年年如此,
# 碧海:传说中的海名。东方朔《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又做青天解。宋晁补之《洞仙歌》:“青烟幂处,碧海飞天镜。”
"试问取、":试问那、
"冰轮为谁圆缺":云间的月亮,却为何时圆时缺。
# 冰轮:月亮代名之一,历来用以形容皎洁的满月。唐王初《银河》:“历历素榆飘玉叶,涓涓清月湿冰轮。”
"吹到一片秋香":今夜里,金风送爽,土花映碧,画栏桂树悬挂着一缕秋香,
# 吹到一片秋香:吹到二句:谓秋风把一片秋花吹开了,那明亮的月光犹如白雪。
"清辉了如雪":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莹透澈。
# 清辉:指明亮的月光。
"愁中看、":在愁绪中凝望、
"好天良夜":这良辰美景,
"知道尽成悲咽":明知终将化为悲泣的回忆。
"只影而今":孤身只影,
"那堪重对":怎么可再面对,
"旧时明月":旧时的明月。
"花径里、":记得在花径里、
"戏捉迷藏":嬉戏捉迷藏,
# 捉迷藏:又称逮猫儿,儿童玩的一种游戏。
"曾惹下萧萧井梧叶":曾经将金井梧桐的霜叶惊落。
# 井梧叶:谓井边的梧桐树叶。
"记否轻纨小扇":手上轻巧的小纨扇,
# 轻纨小扇:即纨扇。
"又几番凉热":至今又经历几番凉热。
"只落得、":只剩下、
"填膺百感":满怀百般愁绪,
"总茫茫、":茫茫然涌来、
"不关离别":却与离别之痛无关。
"一任紫玉无情":面对这旧时明月,只好让无情的紫玉萧,
# 紫玉:指笛箫,因截紫竹所制,故名。元陈旅《次韵友人京华即事》:“仙女乘鸾吹紫玉,才人骑马勒黄金。”二句煞拍,说当下心境。
"夜寒吹裂":于寒风中吹裂。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悼亡词。描写了中秋月夜,词人触景生情,回忆往昔与妻子共度的欢乐时光,如今却形单影只,流露出深切的思念与孤寂。词中既有对旧时嬉戏场景的怀念,也有对眼前冷清现实的感伤,最后以“总茫茫、不关离别”作结,更显怅惘。
2. 写作手法
比喻:“冰轮为谁圆缺”以“冰轮”喻明月,突出月光的清冷皎洁,暗合作者孤寂心境。情景交融:“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将秋夜芬芳与月光清冷交织,既写景又寄情,烘托出作者睹物思人的哀伤。对比:“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通过今昔对比,突显作者形单影只的凄凉,与往昔团圆形成强烈反差。
3. 分段赏析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开篇以浩瀚碧海喻指无垠夜空,“冰轮”这一精妙比喻将中秋明月刻画得晶莹剔透。词人独立苍茫夜色中,仰望年年相似的圆月,发出“为谁圆缺”的深沉诘问。这一问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困惑,更是对命运无常的叩问,暗示着物是人非的悲凉,为全词奠定了孤寂怅惘的情感基调。月光依旧,人事已非,词人内心的失落与哀伤在此展露无遗。“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这两句写景细腻入微,将嗅觉与视觉感受完美融合。“秋香”二字既点明时令特征,又暗含芬芳记忆;“清辉了如雪”的比喻,不仅描绘出月光皎洁如雪的视觉形象,更赋予其刺骨寒意。词人巧妙运用通感手法,让读者仿佛能闻到秋夜的芬芳,感受到月光的清冷,在美好景致中暗藏哀思。这种情景交融的笔法,使自然景物都染上了词人的主观情感色彩。“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通过今昔对比的强烈反差,突出词人形单影只的凄凉现状。往昔与爱人相依赏月的温馨场景犹在眼前,而今明月依旧,却只剩孤独一人。“旧时明月”四字饱含无限感慨,物是人非的悲怆在此达到高潮。词人不敢直面明月,实则是无法面对失去爱人的痛苦现实,这种欲言又止的表达方式更显哀婉动人。“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下片转入对往事的深情追忆,描写当年与爱人在花间月下嬉戏的欢乐场景。词人并未直接刻画人物情态,而是通过“萧萧井梧叶”这一细节描写,以落叶的沙沙声响衬托出当年的欢声笑语。这种以景衬情的写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听见当年的嬉闹声,看见梧桐叶飘落的画面。乐景与哀情形成强烈对比,更凸显今日之孤寂。“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以“轻纨小扇”这一极具生活气息的物件为媒介,展现时光流转的沧桑之感。小扇摇过几度春秋,见证了爱情的甜蜜与离别的痛苦。寻常物件引发无限感伤,体现词人对往事的刻骨铭心。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日常细节折射出深沉情感,展现了纳兰词特有的细腻与深情。“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结尾直抒胸臆又含蓄深沉,“填膺百感”四字凝练地概括了词人胸中翻涌的复杂情感。表面说“不关离别”,实则正因离别而生的百感交集,这种欲说还休的表达方式,留下无尽回味空间。词人最终未能从痛苦中解脱,只能任紫玉箫声在寒夜中呜咽,余韵悠长,令人怅惘。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上片写景,由天及地,层层设问;下片抒情,追忆往昔,步步揭示悲咽缘由。
# 上片于布景过程,由天上到人间,不断提出问题。下片说情于往昔的思忆中,逐一揭示造成悲咽的原因。
不详施议对《纳兰性德集》
下一篇:清·郑燮《赠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