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肠转如轮":离别情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
# 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
"一刻既万周":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 一刻既万周:眨眼功夫便转动上万圈。既,完成。
"眼见双轮驰":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快速变换,
# 见双:兼指火车与轮船之轮。
"益增中心忧":我内心的忧愁在滋长。
"古亦有山川":古代也有山川,
"古亦有车舟":古代也有孤舟。
"车舟载离别":古代的车舟同样“载别离”,
"行止犹自由":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今日舟与车":现代轮船和火车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
"并力生离愁":因此会加倍赠生人的离愁别绪。
# 并力:合力,一起。
"明知须臾景":明明知道人生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
# 须臾景:持续时间很短的景致,这里指别离的场面。须臾:片刻、短时间。
"不许稍绸缪":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 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钟声一及时":火车或轮船长声鸣笛之后,
# 及时:刚到了某个时刻。
"顷刻不少留":一刻都不多停留。
"虽有万钧柁":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
# 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舵。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通“舵”。
"动如绕指柔":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 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岂无打头风":怎能没有逆风吹来?
# 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
"亦不畏石尤":但也不畏惧逆风。
# 石尤:即石尤风。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送者未及返":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
"君在天尽头":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
"望影倏不见":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
# 倏:疾速,忽然。
"烟波杳悠悠":只有烟波荡漾。
"去矣一何速":去的时候如此速度,
"归定留滞不":回来途中路途会堵塞么?
# 留滞不:回来的时候还会这么快吗?“不”,通“否”。留滞,路途阻塞。
"所愿君归时":但愿你回来时,
"快乘轻气球":能够乘快艇速归。
# 轻气球:指海上飞的汽艇。
"朝寄平安语":早晨寄来报平安话语,
"暮寄相思字":晚上寄来相思的文字。
"驰书迅已极":电报快速已极,
# 书:指电报式书信,故云“迅已极”。
"云是君所寄":说是由你所寄。
"既非君手书":不是你亲手书写,
"又无君默记":也不是你留下的暗记。
# 默记:彼此默识的记号。
"虽署花字名":虽然有你的署名,
# 花字名:又叫“花押”“花书”,指旧时文书上的署名签字,因用草书,形体稍花,故名。
"知谁箝缗尾":不知由谁来代替?
# 箝缗尾:指电报封口。箝:夹住,紧闭。
"寻常并坐语":平日里并坐交谈,
"未遽悉心事":未来得及获悉心中事。
"况经三四译":何况经过几遍转译,
"岂能达人意":怎么能表达好人的心意!
"只有斑斑墨":只有斑斑驳驳的墨痕,
"颇似临行泪":很像临行时留下的泪迹。
"门前两行树":门前两行像树一样的电杆,
# 两行树:比喻指电线杆。
"离离到天际":连续不断直到遥远的天际。
# 离离:整齐排列的样子。
"中央亦有丝":中间有电线相连,
# 丝:电线。
"有丝两头系":电线将两头牵系。
"如何君寄书":为什么你寄的书信,
"断续不时至":为什么你寄来的书信总是时断时续,不能按时到达呢?
# 不时至:不能时时都有书信飞来。
"每日百须臾":每日百十回,
# 百须臾:许许多多个片刻。
"书到时有几":书信寄到无几时?
"一息不相闻":看不见你的模样,
# 一息:一呼一吸,极言时间之短。
"使我容颜悴":使我的容颜凋伤。
"安得如电光":如何能像电光一样,
"一闪至君旁":一闪来到你的身旁!
近代文学家、外交家
黄遵宪(1848~1905),近代文学家、外交家。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别署观日道人、东海公等,广东嘉应(今梅州)人。光绪初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驻美国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官至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湖南按察使。黄遵宪主张“我手写吾口”,长于古体。其诗作内容多写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和新事物、新知识、新理想,形式也较多变化,语言趋于通俗明畅。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的五言律诗,围绕着“今别离”展开,通过描绘近代新事物背景下人们的离别场景与情感体验,展现了在科技发展冲击下传统离情别绪的新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感知和对人类情感在新时代境遇下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试图在传统诗歌形式中融入新事物、新思想,为中国旧诗的发展开拓新境界的努力。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营造意境,如“古亦有车舟……行止犹自由”与“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以古代车舟离别时的“自由”与近代车船离别时的“匆促”形成虚实对照,突显科技发展下离别体验的变迁,强化离愁的紧迫感。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交通的快速反衬离别的仓促与愁绪的浓烈,古代车舟行止自由,而近代车船“并力生离愁”,“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车船的迅捷本是进步,却让离别更显匆忙,强化了内心的不舍与伤感;以通讯的便捷反衬情感传达的隔阂与思念的深切,“驰书迅已极”本应慰藉相思,可“既非君手书”“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书信的快速传递反而凸显了真情难以准确传达的无奈,更添牵挂;以交通工具的强大性能反衬离别的不可阻挡,“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亦不畏石尤”,车船无惧阻碍、行速极快,本是优势,却让“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这种强大更衬托出离别之势不可逆转,加深了离别的惆怅。比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将离别的愁肠比作飞转的车轮,生动展现愁绪翻腾不息的状态,强化离别时内心的焦灼感;“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以墨痕喻泪水,将书信上的字迹与离别时的泪痕相勾连,含蓄传递相思之苦。以实写虚:以电报通讯的迅捷反衬相思的隔阂与无奈。“驰书迅已极”本应缓解思念,却因“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让书信难以传达真情,通讯越快,越显心意不通的惆怅,强化了离人间沟通的阻碍。
3. 分段赏析
《今别离(其一)》开篇“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诗人将别愁比作转动的车轮,一刻之间便已万转,生动地表现出内心愁绪的纷扰与急切。目睹车轮飞驰,更增添了心中的忧愁,突出了离别时的不舍与担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诗人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古代虽也有车舟载着人们离别,但行止相对自由,而如今的轮船和火车。强调了近代交通工具的快速和准时,让离别变得更加仓促,愁绪也更为浓烈。“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意为明知离别时刻短暂,却不许人有稍许时间去准备和缠绵。钟声一响,车船即刻出发,毫不停留,进一步突出了近代离别时的匆忙,不给人留下缓冲的时间,强化了离别的伤感。“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即使船有万钧之重的船舵,转动起来却像绕指柔一样灵活,哪怕遇到逆风(打头风、石尤风),也毫不畏惧。这里通过对车船性能的描述,展现了其强大的动力和不受自然阻碍的特点,从侧面烘托出离别之迅速。“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送行者还未返回,行者已远在天涯尽头,身影瞬间消失,只留下悠悠烟波。诗人感叹离去之迅速,担忧归来时是否会受阻,最后期望对方归来时能乘坐轻气球,尽快回到身边,既体现了离别后的牵挂,也反映了对快速交通的期待。《今别离(其二)》“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清晨收到平安话语,傍晚又收到相思文字,书信传递速度极快,据说这是远方的君所寄。开篇写出了收到书信时的欣喜,体现出对远方亲人消息的急切盼望和得到消息后的喜悦。“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然而,仔细想来,这既不是君亲手所写,又没有君熟悉的字迹,虽然署着花字名,却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君亲自所寄。诗人从欣喜中回过神来,因书信非亲手所写而生出疑虑,心中惆怅顿生。“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平时并坐交谈,都未必能完全了解彼此心事,更何况书信经过多次转译,又怎么能准确传达心意呢?这几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书信难以传达真情实意的感慨,体现出离人之间沟通的无奈。“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看着书信上斑斑墨痕,仿佛是临行时的泪水。门前两行树,一直延伸到天际,就像那藕丝一样,两头相连。诗人以斑斑墨痕比作泪水,借树与丝(电线)寄托相思,将电报相关事物与相思之情巧妙融合,构思精巧。“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诗人抱怨为何君的书信断断续续,不能按时收到,每天那么多时刻,能收到书信的次数却很少。片刻听不到消息,就觉得容颜憔悴,最后渴望能像电光一样,瞬间闪到君的身旁。结尾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亲人的极度思念和渴望相见的急切心情。
4. 作品点评
《今别离》一诗堪称近代诗坛的革新典范,诗人以卓绝的艺术匠心,将火车、轮船等近代工业文明产物,巧妙熔铸于传统游子思妇的抒情范式中。以离愁别绪写科技昌明之景,又借新事物的时代特征,展现近代人对别离观念的全新认知——既承袭乐府旧题的抒情传统,又深植于近代社会的精神土壤,成为“诗界革命”与黄遵宪“新派诗”的扛鼎之作。梁启超对其诗艺推崇备至,誉之为“近世诗界三杰”,盛赞“其意境无一袭昔贤,其风格又无一让昔贤”,更言其“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尤为可贵的是组诗四章《新别离》,以电报、摄影等新物象入诗,将时空哲思与离愁别恨交织,被时人公推为“千年绝作”,在新旧文学转捩之际,树起了“诗界革命”的鲜明旗帜。
上一篇:清·沈德潜《过许州》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