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荒苔道韫家":那幽僻之地本是谢道韫的家,
# 道韫:谢道韫,东晋诗人,谢安侄女,王凝之之妻。,林下:幽僻之境,引申为退隐或退隐之处。
"生怜玉骨委尘沙":可怜那清瘦的身影被埋在了一片荒沙之中。
# 玉骨:清瘦秀丽的身架,多形容女子的体态。,生怜:可怜。
"愁向风前无处说":这生死离愁无处诉说,
"数归鸦":只能抬头尽数黄昏归来的乌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半生的命运就如浮萍一样随着流水逝去,
# 浮萍:命运。,半世:半生。
"一宵冷雨葬名花":一夜冷雨便把名花摧残。
# 名花:名贵的花,同名花一样的美人。,葬:摧残。
"魂是柳绵吹欲碎":那一缕芳魂是否化为柳絮,
"绕天涯":终日在天涯飘荡。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的词,这首词通过描写荒苔庭院、委尘玉骨、归鸦、浮萍逝水、冷雨葬花、柳绵飘魂等景象,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悼念与无尽哀思。
2. 写作手法
象征:“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归鸦”的意象一般是苍凉、萧瑟。乌鸦都在黄昏归巢,归鸦便带出了黄昏暮色的感觉,突出了词人的惆怅之情。用典:“林下荒苔道韫家”,借东晋才女谢道韫来比喻自己的亡妻,暗示亡妻有着出众的才华和高雅的气质,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赞美与怀念。比喻:“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将自己和亡妻的人生比作浮萍,漂泊不定,又把亡妻比作被冷雨摧残的名花,形象地写出了亡妻命运的悲惨和词人对其不幸遭遇的痛惜。
3. 分段赏析
“林下荒苔道韫家”句首“林下”看似寻常,实为谢道韫的经典典故。据《世说新语》记载,谢玄与张玄各自推崇胞妹才德,有比丘尼评曰:“谢家女神情散朗,有林下之风;张家妹清心玉映,是闺房之秀。”其中“林下”特指竹林七贤的超逸风范,自此成为谢道韫的专属文化符号。谢道韫在诗词中的意象呈现双重维度:其重者源自咏雪典故。东晋谢氏雅集,谢安以“白雪纷纷何所似”试问诸子,谢朗“撒盐空中”之喻未臻妙境,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的隽语则成就千古绝唱。此典既托举谢道韫稳居才女榜首,亦使纳兰词中“林下”意象暗藏飞雪柳絮的互文可能。其轻者则因“谢娘”称谓的泛化,使该意象可指涉词人心中任何眷恋之人,故此处或存悼亡之思。词意的多义性在“生怜玉骨委尘沙”中非但未解,反生新境。“生”作程度副词解时,“玉骨委尘沙”可指伊人香消玉殒、柳絮委顿泥淖、亦或雪花零落成尘。三种前文衍生的歧义在此形成复调共鸣,营造出朦胧的审美空间。“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以直笔点破愁绪,归鸦意象自带苍茫暮色。唐诗“斜阳古岸归鸦晚”已著萧瑟,宋词更将离愁与归鸦叠合:“柳外归鸦,点点是离愁”和“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纳兰化用稼轩“佳人何处,数尽归鸦”之句,以机械重复的“数”字强化空寂心境,使传统意象焕发新愁。下阕“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构成精妙对仗。上句暗合柳絮化萍的古老传说,以“半世”与“一宵”的时间张力构建意象反差:前者似自况漂泊人生,后者或喻所咏之人的骤逝。这种时空错位的艺术处理,形成词境的结构性震颤。结句“魂似柳绵吹欲碎,绕天涯”脱胎于顾敻“教人魂梦逐花、绕天涯”,然纳兰更胜一筹。将柳絮比拟为“欲碎”的魂魄,既暗合“心碎”的双关意蕴,又以“绕天涯”将个体的伤痛升华为永恒的飘泊母题。这种将具体情感体验转化为普遍生命困境的艺术升华,最终将词境推至沉郁的极致。
4. 作品点评
《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有人认为是清代的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的之一,但在意象上呈现出咏物词的典型特征,至于咏的是什么,也说不大清。
# 此篇颇含伤悼之意,大约是为亡妻而赋。词之上下片结构很有特色,即皆以景语收束,遂致扑朔迷离,含思要眇,情致更加深婉,耐人寻味。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张秉戌《纳兰词笺注》
上一篇:清·曹雪芹《春梦歌》
下一篇:清·吴藻《金缕曲·闷欲呼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