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不语":相逢时你默默不语,
"一朵芙蓉著秋雨":像一朵芙蓉,在秋雨中轻颤。
# 芙蓉:又称为“荷”、“莲”。象征义:一是取荷美好形象营造一种雅致的景象,或宁静或欢愉;二是取败荷的形象营造一种衰败意境,或对逝去光阴叹惋,或对生活环境破败惋惜;三是取“芙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这里则刻画了一位如荷般美丽、和谐、恬静的女子。
"小晕红潮":容颜娇羞而红润,
# 小晕红潮:谓脸色微微泛起了红晕。
"斜溜鬟心只凤翘":凤翘斜插在你的鬟间。
# 凤翘:古代女子凤形的头饰。,鬟:总发也。
"待将低唤":等到想要低声唤你,
"直为凝情恐人见":又怕深情凝望,叫别人看见。
# 直为凝情恐人见:意思是由于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多情。直为,只是由于……;凝情,深细而浓烈的感情。
"欲诉幽怀":想要一诉离愁,
"转过回栏叩玉钗":可你已转过身去,只能拔下玉钗在回阑轻叩。
# 回栏:曲折的栏干。栏,同“阑”。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重逢的词,也是一首爱情词。描写了词人与青梅竹马的表妹在宫中偶遇却无法交谈的情景,上片写少女含羞带怯的容貌,下片写她欲言又止的神态,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两人相见却不能相认的无奈与怅惘。
2. 写作手法
白描:上阕开头“相逢不语”四字,以简练的笔法勾勒出两人相遇却无言以对的场景,不事雕琢而情态毕现。人物描写:全词通过“一朵芙蓉著秋雨”的比喻、“小晕红潮”的神态、“斜溜鬟心只凤翘”的细节、“待将低唤”的欲言又止、“转过回阑叩玉钗”的动作,多角度塑造了一位娇羞多情的少女形象。如“小晕红潮”既写面容又传心境,将外在容貌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环境描写:词中“转过回阑”的回廊场景,既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又暗示了这段情感的隐秘性。回廊的曲折空间与人物情感的婉转表达形成巧妙呼应。细节描写:“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通过捕捉少女脸红,以及发髻上凤形发饰的倾斜状态,这两个细微动作,生动展现其羞涩心理。动作描写:下阕“转过回栏叩玉钗”,“转”、“叩”两个动词连贯自然,既写出少女的灵动机敏,又暗含情意的深沉。
3. 分段赏析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开篇十字如画,白描中见深意。“相逢不语”四字凝练如刀,将恋人相遇时千言万语却无从说起的矛盾心理刻画入微。后句以“著秋雨”的芙蓉为喻,既写少女清新脱俗的姿容,又以雨滴暗喻泪光,静中寓动,一个“著”字使景物顿生活意。“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工笔细描处最见功力。“小晕”二字写红晕渐染之态,如见胭脂在宣纸上慢慢晕开;“斜溜”描摹凤钗滑落的动态,与“小晕”形成视听通感。更妙在“只”字,暗示少女慌乱中试图掩饰却欲盖弥彰的心理。“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心理描写层层递进。“待”字显犹豫,“低唤”见温柔,“直为”强调情难自抑,而“恐人见”三字骤然收紧,将热恋中既甜蜜又忐忑的心绪展现得纤毫毕现。“欲诉幽怀,转过回栏叩玉钗”:动作设计极具戏剧张力。“转”显其灵动机敏,而“叩玉钗”的细节尤为绝妙——既是暗号,又似山盟海誓的见证。回廊的封闭空间强化了这一刻的私密性,使寻常物件升华为爱情信物。玉钗轻叩之声,仿佛穿越时空,至今仍在读者耳畔回响。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艺术成就突出,主要体现在人物刻画和环境烘托上。人物描写生动传神,塑造了一个含羞带怯的少女形象:她如带露荷花,粉面微红,欲语还休;轻叩玉钗的细节,并非轻佻,而是内心挣扎后情定终生的暗示,细腻展现了少女复杂的心绪。环境描写巧妙聚焦回廊这一典型场景,强化了情感的深刻性。回廊成为二人定情的见证,在作者其他词作中反复出现(如“回廊一寸相思地”“犹记回廊影里誓生生”),使这一意象承载了丰富的相思意味。
# 词章所歌咏,只是一种状态。相逢不语及轻叩玉钗两种状态。若有本事,又无本事,亦明亦暗,转眼无迹,但却在具体状态的敷衍、陈列过程,得以清晰呈现,即本色词特有的言情手段,宜细加品赏。
现代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施议对《纳兰性德集》
上一篇:清·曹雪芹《五美吟·虞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