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n
·
·
xiāo
xiāo
fēng
jiān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xiāo
xiāo
fēng
jiān
rén
piān
shí
cháng
gēng
zhěn
shǔ
qiū
tiān
chán
chú
zǎo
xià
xián
hán
jīng
bèi
lèi
dēng
huā
luò
chù
shāng
xīn
qīng
chén
zài
qín

译文

风雨萧萧,落叶片片,秋夜里,数着长更,更长愁更长。这时候,斜靠在枕头上,仰望星空,月亮已经经过了上弦,慢慢趋于圆满。罗衾不耐,孤枕难忍,号角催晓,漏滴花阴。泪花伴随着灯花,被烧成灰烬,没有一个地方不让人伤心,瑶琴知我意,也早已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逐句剖析

"萧萧几叶风兼雨":风雨萧萧,落叶片片,

# 萧萧几叶风兼雨:“萧萧”二句:萧萧,风雨声。宋·秦少游《满江红》:风雨萧萧,长途上、春泥没足。

"离人偏识长更苦":秋夜里,数着长更,更长愁更长。

# 长更:长夜。

"欹枕数秋天":这时候,斜靠在枕头上,仰望星空,

# 欹枕数秋天:“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句:二句亦布景,展示秋夜的上弦月。欹枕,斜靠着枕头。

"蟾蜍早下弦":月亮已经经过了上弦,慢慢趋于圆满。

# 早下弦:一作下早弦。早弦,即上弦。,蟾蜍:代指月亮。

"夜寒惊被薄":罗衾不耐,孤枕难忍,

# 夜寒惊被薄:“夜寒”二句: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二句意谓寒夜被薄,泪花伴随着灯花,被烧成灰烬。

"泪与灯花落":号角催晓,漏滴花阴。泪花伴随着灯花,被烧成灰烬,

"无处不伤心":没有一个地方不让人伤心,

"轻尘在玉琴":瑶琴知我意,也早已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 玉琴:琴之美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是清代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以景入情,通过描绘风雨交加、落叶纷飞的萧瑟景象,奠定了全词悲凉孤寂的基调;下片转而写人,叙述词人辗转难眠、夜半惊觉的凄楚境遇,单薄的衾被难抵深秋寒意,孤灯相伴,泪落灯花,更显彻骨凄凉。全词语言平实自然,仅以眼前之景、心中所感娓娓道来,却于朴素白描中构筑出凄美感人的意境。字字景语皆情语,处处可见纳兰性德深沉的孤独与忧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纳兰性德对南唐后主李煜极为推崇,其词风深受李煜影响。这首词正是他效仿李煜白描手法创作的,通过抒写离人长夜难眠的愁苦,深刻表达了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与凄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词。全词描绘了秋夜风雨中离人独处的凄凉景象,通过“欹枕数秋天”“轻尘在玉琴”的细节描写,抒发了词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痛与知音难觅的人生怅惘。

2. 写作手法

白描:“欹枕数秋天”——仅用“欹枕”“数秋天”两个动作,不加修饰地呈现离人百无聊赖的状态。“泪与灯花落”直接描写泪滴与灯花同时坠落的画面,语言平实却极具感染力。渲染:“萧萧几叶风兼雨”以“萧萧”摹风雨声,“几叶”点秋意,通过视听叠加渲染萧瑟氛围。用典:“蟾蜍下早弦”中“蟾蜍”代指月亮,典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古人以“蟾蜍”为月亮的别称,此处借月亮的阴晴圆缺暗喻离人的聚散无常,强化了秋夜孤寂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秋夜风雨起笔,勾勒出一幅萧瑟凄清的画卷。“萧萧几叶风兼雨”中,秋风、秋雨、落叶与天边残月共同构筑出寂寥的意境。“离人偏识长更苦”由景入情,“偏识”二字极写离人对漫漫长夜的敏感与无奈。长夜难寐的煎熬因离别之情被无限放大,“苦”字直击心境,将自然界的风雨与内心的凄风苦雨融为一体,道出了唯有羁旅之人才能体会的深夜孤寂,与范仲淹"黯乡魂,追旅思"异曲同工。“欹枕数秋天”中“欹枕”动作细节暗含辗转反侧之态,“数秋天”的“数”字尤为精妙,既展现了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绪,又暗含其凝望残月时的出神状态。。“蟾蜍下早弦”以月象喻时间流转,“蟾蜍”代指缺月,暗含嫦娥奔月的典故,为月色平添几分相思离愁。“下早弦”暗指弦月西沉。此句看似写景,实则通过月影移动暗示彻夜无眠,暗合“长更苦”的煎熬,更以月缺之象隐喻人生别离的不圆满。下片抒情含蓄而深刻,从上片的“数秋天”到下片的“夜寒惊被薄”,其间暗含时间跳跃,生动呈现了词人从昏沉入睡到寒夜惊醒的凄惶。“惊”字不仅描摹了夜半惊醒的瞬间,更折射出长期漂泊者内心深处的孤寒。通篇未着一个“孤”“独”字,却将孤独感刻画得入木三分。“泪与灯花落”的意象尤为动人,人与灯烛相对垂泪的画面,平添几分物是人非的惆怅。“无处不伤心”一句如金石掷地,直抒胸臆。前文铺陈的种种意象在此凝成情感洪流,“无处”二字极写伤怀之广,暗示天地万物皆成触媒。末句“轻尘在玉琴”更显匠心,琴上积尘既暗示久未抚琴,又象征着知音难觅的落寞。整首词以景语写情语,在看似平实的白描中,将离人秋夜的孤寂与哀愁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直抒胸中之情,在质朴自然的语言中构筑出凄美动人的意境。全词情感呈现递进式发展:开篇仅道长夜寂寥,待“夜寒惊被薄”一句,词人内心郁结的愁思骤然迸发,独对灯花、泪落无声的细节将情感推向高潮。而结句“轻尘在玉琴”更以蒙尘之琴的意象,将这份孤寂延伸至时空深处,余韵悠长。作为纳兰词的代表作,其字字景语皆渗透着词人刻骨铭心的孤独与哀愁,于平淡中见深挚,在含蓄处显沉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通篇用白描的写法,但愁人苦夜长,相思不已,无处不伤心的苦况、氛围却刻画得尽致淋漓。

不详首都师范大学东方古籍研究所学者张秉戌《纳兰词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下一篇:清·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