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jiāng
nán
·
·
yǒng
xián
yuè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chū
yuè
bàn
jìng
shàng
qīng
xiāo
xié
huà
lán
jiāo
àn
méi
yǐng
guò
hóng
qiáo
qún
dài
běi
fēng
piāo

译文

初八的月亮,如同半面妆镜,悬挂青空。她斜靠在雕花的栏杆上娇媚不语,梅花的影子随着月光暗暗移过红桥,北风吹来,裙裾飘飘。

逐句剖析

"初八月":初八的月亮,

# 初八月:上弦月,即农历每月的初七或初八前后的月亮。

"半镜上青霄":如同半面妆镜,悬挂青空。

# 青霄:蓝天,天空。

"斜倚画阑娇不语":她斜靠在雕花的栏杆上娇媚不语,

# 画阑:刻有画图的栏杆。

"暗移梅影过红桥":梅花的影子随着月光暗暗移过红桥,

# 红桥:当指有雕饰的桥,或仅仅是对桥的雅称。一说为位于瘦西湖南端的红桥,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原为红色栏杆的木桥,后在乾隆元年改建为拱形石桥,取名虹桥。

"裙带北风飘":北风吹来,裙裾飘飘。

# 裙带北风飘:语出李端《拜新月》:“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江南·咏弦月》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一首咏月词。以白描见奇,五句词章起承转合间暗藏玄机。开篇"半镜"喻弦月,既取形似更含神韵——月如美人梳妆时遗落的银簪,斜挂天穹映照人间。凭栏佳人无声伫立,将欲语还休的惆怅凝成月下剪影。月移梅影暗生情愫,花枝轻颤似美人鬓角碎发,与罗裙飘带共舞夜风。全词不着"愁"字而闲愁幽绪尽在其中,恰似弦月初升时的朦胧光晕,清辉遍洒却触之即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望江南·咏弦月》是清代纳兰性德所作,此词写作时间已不可考。从词意推测,某个夜晚,作者与闺中妻子于月下交谈。作者望着佳人的曼妙倩影,心中不禁泛起怜爱之意,遂挥笔写下此词,字里行间满是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月词,这首词清丽空灵,五句之词而能翻转折进,表达出了词人无聊心绪,无限愁情。

2. 写作手法

化用:“裙带北风飘”一句,来自唐朝李端《拜新月》一诗。纳兰这一句化用可谓巧妙。李端诗中所写,是为少女拜月的情态。诗中少女因心中许多言语无可诉说,故无奈而寄托明月。而纳兰词中这上弦月夜独立画桥的女子,内心有相似愁绪。白描:以简笔勾勒月下轮廓:“半镜悬空”、“画阑孤影”、“梅影移桥”,三组意象如工笔画般层层晕染,未着"愁"字而幽思自现。

3. 分段赏析

开篇“初八月,半镜上青霄”如冰轮初剖,将上弦月喻为悬于碧霄的半面玉璧,清辉漫洒间自有一种冷冽的精致。月华流淌至“斜倚画阑娇不语”的瞬间,雕栏玉砌浸染银霜,恍若宋瓷冰裂纹般清透。那位倚栏女子恰似未干的水墨仕女图,冰绡素袂裹着朦胧身影,在月影交错处凝固成永恒的剪影。转而,词人又刻画了月移梅影的景象,“暗移梅影过红桥,裙带北风飘。”梅枝婆娑如水袖轻扬,暗香浮动的韵律与月光的银瀑交织。始建于崇祯年间的红桥在此刻化作时空坐标,朱漆斑驳的栏杆浸在冷月清辉中,与梅花投影构成虚实相生的美学空间。当“裙带北风飘”的刹那,飘逝的不只是衣袂,更是某种难以捕捉的幽微心绪——那渐行渐远的背影,恰似宣纸上晕开的水墨,在梅香氤氲间消融于无形的夜色。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白描为骨,却在素色宣纸上晕染出水墨意境。前两笔勾勒出弦月悬空的清冷轮廓,第三笔忽见朱栏旁佳人独立——月影与裙裾共舞的瞬间,时空仿佛被月光凝固。最精妙处在于"暗移梅影过红桥"的留白技法:梅枝摇曳似美人纤手推窗,桥下流水载着碎玉月光,将瞬间凝望延展成永恒怅惘。末句"裙带北风飘"戛然而止,恍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残影,在读者凝视中渐次消散于历史雾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小词疏荡清丽,不乏空灵之致。女子幽幽的情思跃然纸上。

不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朱惠国《纳兰词评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谭嗣同《望海潮·自题小影》

下一篇:清·徐兰《出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