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n
·
·
shuò
fēng
chuī
sàn
sān
gēng
xuě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shuò
fēng
chuī
sàn
sān
gēng
xuě
qiàn
hún
yóu
liàn
táo
huā
yuè
mèng
hǎo
cuī
xǐng
yóu
hǎo
chù
xíng
duān
tīng
huà
jiǎo
zhěn
pàn
hóng
bīng
sài
shēng
cán
xīng

译文

凛冽的北风,将三更天还在飘落的大雪吹得四散飞扬,在梦中,相思之人还在迷恋开满桃花的明月之夜。梦是那么美好,不要催犹他,让他在美好的梦境中多转一转吧。没有任何征兆,梦中突然听见了画角声,犹来时,泪水已经在枕边结成了薄薄的一层红冰。耳中听到的是塞马的嘶鸣,眼中看到的是斜挂着残星的军中大旗,好一派凄冷而又壮阔的景象。

逐句剖析

"朔风吹散三更雪":凛冽的北风,将三更天还在飘落的大雪吹得四散飞扬,

# 朔风:边塞外凛冽的北风。

"倩魂犹恋桃花月":在梦中,相思之人还在迷恋开满桃花的明月之夜。

# 桃花月:即桃月,农历二月桃花盛开,故称。此处代指美好的时光。,倩魂:少女的梦魂,典出唐人小说《离魂记》。此处指作者自己的梦魂。

"梦好莫催醒":梦是那么美好,不要催犹他,

"由他好处行":让他在美好的梦境中多转一转吧。

# 好处:指美梦中的景象。,由他:任他,听凭他。

"无端听画角":没有任何征兆,梦中突然听见了画角声,

# 画角:古代乐器,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无端:平白无故。

"枕畔红冰薄":犹来时,泪水已经在枕边结成了薄薄的一层红冰。

# 红冰:泪水结成的冰,形容感怀之深。《开元天宝遗事》:“贵妃初承恩召,泣涕登车,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塞马一声嘶":耳中听到的是塞马的嘶鸣,

# 塞马:边塞的战马。

"残星拂大旗":眼中看到的是斜挂着残星的军中大旗,好一派凄冷而又壮阔的景象。

# 大旗:军中的旗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是清代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词。该词以驻留塞外的征夫视角,深情抒发了其在风雪之夜对妻子的思念。开篇起笔勾勒塞外三更风雪交加的景象,为全词奠定苦寒基调,随后转入对美好梦境的描绘,以梦中的温馨与现实的荒凉形成强烈反差,凸显词人内心悲苦。下半部分承接上片梦境,却跌宕生姿。“枕畔红冰薄”这一细节,既展现思念之深,又渲染塞外酷寒。结尾以塞马嘶鸣、残星大旗的壮阔之景收束,为词境增添苍凉雄浑之感。在写作手法词人巧妙运用对比,将塞外风雪交加的苦寒现实与梦中温馨绮丽之景相对比,强烈凸显出词人内心的悲苦。全词上片起笔勾勒恶劣环境,再引入美好梦境,形成情感上的巨大落差;下片承接梦境,却转折跌宕,最后以景结情,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蕴藉。这首词充分展现出纳兰性德词作善于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特点,语言清新自然却又饱含深情,在有限的篇幅内将塞外征人的相思之苦与孤寂心境表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由清代纳兰性德所作。康熙二十一年(1682)秋,纳兰性德奉旨执行军事侦察任务,在途中创作了这首词。词人遂以纪梦的艺术手法,将内心的离情别恨融入词中,借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抒发自己在塞外的孤寂愁苦以及对妻子的眷恋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边塞怀人题材的作品。它描绘了驻留塞外的征夫在风雪之夜的情景,通过展现塞外风雪交加的苦寒现实与梦中温馨绮丽场景的强烈反差,表达了词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以及内心的孤寂悲苦。词中还以“泪流成冰”“塞马嘶鸣,残星大旗”语句,进一步渲染塞外的苦寒,增添了词境的苍凉壮阔之感。

2. 写作手法

对比:“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描绘出塞外三更时分,朔风凛冽,雪花纷飞的苦寒景象,营造出一种冰冷、孤寂的氛围,此句中的“桃花月”象征着温暖、柔情与美好。这两句将塞外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征夫内心向往的美好梦境相对比,一冷一暖,一苦一甜,强烈地突出了现实与梦境的巨大落差,凸显出征夫内心的孤寂和对故乡、妻子的深切思念。

3. 分段赏析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首句“朔风吹散三更雪”,生动描绘出塞外夜晚的恶劣气候,呼啸的朔风肆虐,吹散三更飘落的积雪,“朔风”“三更雪”点明时间与环境,营造出苦寒、肃杀的氛围,暗示着塞外生活的艰辛,也体现出思念故乡的军旅之人在这寒夜难以入眠。次句“倩魂犹恋桃花月”,“倩魂”指带着笑意的梦魂,与前句的苦寒形成鲜明反差。征夫进入梦境,看到窗下月色溶溶、窗外桃花耀眼的温馨场景,“桃花月”象征着闺中的温暖与美好。“犹恋”二字巧妙承接“朔风吹”,表明即使朔风强劲,也吹不散征夫的思乡之情,在这寒风刺骨的深夜,思念愈发浓烈。此二句将塞外寒夜与闺中温情并置,以强烈的对比,凸显出征夫内心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以直白而深情的语言,承接“桃花月”的美好梦境。征夫在外鞍马劳顿、巡边守地,平日里难有欢聚时刻,只有在深夜梦境中才能与故乡亲人相聚。“梦好”直接点明梦境的美好,诗人希望征夫能在这美好的梦境中多停留,享受团聚的幸福与快乐,不要被外界打扰。这种写法与唐代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异曲同工,都通过对梦境的珍惜,表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相聚不得的无奈,饱含着对征夫的同情,情感真挚而动人。“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笔锋陡然一转,打破了梦境的美好。“无端”一词,生动地传达出征夫对画角声的恼恨,本沉浸在与亲人欢聚的美梦中,却被这突如其来的画角声无情拽回现实。对于戍边军人,画角声本是日常习以为常之物,但此时却成为破坏美好梦境的“罪魁祸首”,也隐隐透露出对造成这种悲欢离合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谴责。“枕畔红冰薄”,形象地描绘出征夫梦醒后看到枕边泪水凝结成冰的情景,“红冰”暗示泪水因情感深沉而显得炽热,却在塞外的寒冷中迅速凝结,将梦境的幸福与现实的苦寒进行强烈对比,深刻地抒发了征夫内心无法言说的悲痛与无奈。“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结尾“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在画角声打破梦境后,塞马的嘶鸣声再次划破夜空,彻底将征夫从梦境的留恋中唤醒。此时,残星闪烁,晓风轻拂军旗,黎明的曙光并未带来温暖与希望,而是让征夫直面冰冷、空旷的塞外现实。这两句以景结情,通过对塞马嘶鸣、残星大旗等塞外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苍凉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征夫梦醒后的失落与悲苦,将其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感推向高潮,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怅惘与思索。

4. 作品点评

《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是纳兰性德词作作品。词人以亲身经历入笔,将边地军旅生活的艰苦与征夫对妻室故园的思念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切传达出对戍边征夫的同情,这种真挚情感极易引发读者共鸣。词作巧妙运用对比,上片描绘的温馨梦境与下片冰冷残酷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桃花月”的旖旎与“三更雪”的苦寒相对,“梦好”的幸福与“画角”“塞马”打破梦境的元素相对,使情感冲击更为强烈。词中对塞外寒夜军旅生活的描写,“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通过细节与景物渲染,营造出悲凉寂寞的氛围,极具感染力。纳兰性德以清新自然之笔,书写深沉情感,不事雕琢却韵味无穷,体现其词作一贯的婉约细腻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北风劲吹,寒威凛烈,征人却做着温暖的梦。梦醒了,眼前耳畔呈现的是边塞的景象。

现代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

# 在寒风凛冽的冬夜,一位少妇怀念军中的丈夫,并为之梦魂萦绕,忽而仿佛重现了夫妇在一起时花好月圆的良辰美景,忽而又恍惚身去边塞,寻找日夜思念的他……这又是一阕写思妇之情的词。这类题材的作品容易流于纤弱,但容若此作,用“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这样刚劲的句子作结,出人意想,自有其独到之处。

现代盛冬铃《纳兰性德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曹雪芹《五美吟·红拂》

下一篇:清·乾隆《山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