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鬟雨鬓":情人冒着风雨前来约会,
# 风鬟雨鬓:本为鬟鬓蓬松不整之意。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所不忍睹。”李清照《永遇乐》:“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为此意,后代指女子。这里指亡妻,或指所恋之女子。
"偏是来无准":因为是背着人偷偷跑出来的,所以常常不能如约而至。
"倦倚玉阑看月晕":和她一起倚在玉阑干上赏月,
# 月晕:月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光圈。,玉阑:栏杆的美称。
"容易语低香近":低声细语倾衷情,还能闻到她身上的香气。
# 语低香近:指与女子软语温存,女子的香气扑面而来。
"软风吹过窗纱":然而相聚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转眼之间暮春之风吹过窗纱,
"心期便隔天涯":与她一别相隔天涯。
# 心期便隔天涯:意思是说如今与她远隔天涯,纵心期相见,那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
"从此伤春伤别":从此每逢暮春时节便伤春、伤别,
# 伤别:因离别而悲伤。,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
"黄昏只对梨花":黄昏日落,只一人空对梨花悠悠地思念她。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伤春伤别题材的词。词中追忆往昔幽会的浓艳欢情,刻画月下柔情缱绻的情态,又写今日凄清冷落,面对黄昏梨花,抒发伤春伤别之情,整体基调凄婉伤感,韵味隽永。
2. 分段赏析
上阕“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倦倚玉阑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风鬟雨鬓”描绘出女子赴约时或许因匆忙而略显凌乱的模样,同时也赋予其一种别样风情。“偏是来无准”看似无奈,实则饱含宠溺,体现纳兰对女子的包容。“倦倚玉阑看月晕”营造出一种闲适而略带慵懒的氛围,为二人相聚做铺垫。“语低香近”从听觉和嗅觉角度细腻刻画,将二人月下软语温存、情意缱绻的情态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和氛围的描写,追忆往昔幽会的浓艳欢情,在温馨画面中融入追忆的伤感。下阕“软风吹遍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软风吹遍窗纱”以景衬情,轻柔的风本应带来惬意,此时却更添孤寂之感,引出“心期便隔天涯”。往昔欢情不再,如今与心上人远隔天涯,期许的相见难以实现,将现实的凄清冷落直白道出。“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进一步深化情感,纳兰本就易感春伤怀,此刻更是将伤春与伤别之情融合,黄昏本就易引发惆怅,面对梨花(谐音“离花”),更增别离之痛,以景结情,韵味悠长,将词人的孤独、伤感与无奈表现得入木三分。
3. 作品点评
爱情,是生活的调味剂。正因有它,世间才涌现诸多赏心悦目的诗词歌赋;因饱含真情,辞赋也有了独特韵味。纳兰的爱情之路满是坎坷,所幸,他内心始终留存对爱情的一丝向往。他把这份向往融入诗词,借此时刻提醒自己:爱情,从未远去。
# 婉丽。“便”字、“从此”二字中有多少沉痛。
清陈廷焯《云韶集》
#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上一篇:清·姚鼐《望庐山》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生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