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ēng
zhā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2
chóu
chàng
cǎi
yún
fēi
luò
zhī
jiàn
huān
huā
kōng
xiāng
shù
zǒng
shì
bié
shí
qíng
dài
fēn
míng
pàn
zuì
cháng
xiāo
shǔ
jìn
yān
yān

译文

彩云飞逝,碧霞漫天,心中惆怅有人知道多少。看不见合欢花,只能独自依在相思树旁。与伊人道别的场景历历在目,内心的情感也说不清楚。心甘情愿地到深夜,去数尽那绵长的相思雨。

逐句剖析

"惆怅彩云飞":彩云飞逝,

# 彩云飞:彩云飞逝。

"碧落知何许":碧霞漫天,心中惆怅有人知道多少。

# 碧落: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碧霞满空,叫做“碧落”。后泛指天上。

"不见合欢花":看不见合欢花,

# 合欢花:别名夜合树、绒花树、鸟绒树,落叶乔木,树皮灰色,羽状复叶,小叶对生,白天对开,夜间合拢。

"空倚相思树":只能独自依在相思树旁。

# 相思树::相传为战国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据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载,宋康王舍人韩凭妻何氏貌美,康王夺之,并囚凭。凭自杀,何氏投台而死,遗书愿以尸骨与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两坟相望。不久,二冢之端各生大梓木,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常栖树上,交颈悲呜。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后以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总是别时情":与伊人道别的场景历历在目,

"那待分明语":内心的情感也说不清楚。

# 待:一作得。

"判得最长宵":心甘情愿地到深夜,

# 判得:心甘情愿地。

"数尽厌厌雨":去数尽那绵长的相思雨。

# 厌厌:绵长、安静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生查子・惆怅彩云飞》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此词为悼亡之作。上片以彩云飞逝托比,写所爱之人如彩云消逝不见,自己空倚相思树,尽显孤寂悲凉;下片聚焦别时情,直言其在心中长存,致使自己甘愿熬过漫漫长夜,细数淅淅沥沥的雨声,彻夜难眠。诗人运用托比,借彩云比爱人,含蓄蕴藉;注重心理刻画,细腻展现内心的相思与凄苦。全词婉转深细,将纳兰性德对亡者的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卢氏溘然长逝,如晴天霹雳,将纳兰的世界轰然击碎。这位至情至性之人,满心自责,把卢氏离世之责揽于己身。自此,他的词风陡然转变,沉浸于无尽哀思之中,挥笔写下诸多饱含沉痛深情、令人闻之肝肠寸断的悼亡词篇。这首《生查子》,便是卢氏香消玉殒后所作,词里行间,尽是阴阳两隔、天上人间的凄楚悲戚。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悼亡诗。它借彩云飞逝、不见合欢花等意象,描绘出词人与所爱之人分别后再会无期的哀伤情境,以及自己独自一人的凄凉心境。

2. 写作手法

比喻:“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以“彩云”比喻恋人,彩云随风飘散不知去向,象征词人与恋人分别后再会无期,将抽象的离别之情具象化,含蓄地传达出内心的迷惘、孤独与绝望。直抒胸臆:“总是别时情”直接表明与伊人道别的场景在心中挥之不去,直白地抒发对爱人的思念和离别的痛苦。以景衬情:“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漫漫长夜和淅淅沥沥的雨声,营造出孤寂、冷清的氛围,衬托出词人甘愿沉浸在思念与痛苦中无法自拔的心境,情景交融,将思念之情表达得更为深沉。借景抒情:“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借彩云随风飘散不知去向这一景象,抒发内心因与恋人分别而产生的惆怅、迷惘与孤寂之情。“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借“合欢花”的不见与“相思树”的空倚,将往昔爱情的美好不再与如今孤身思念的哀伤展露无遗,进一步抒发了内心的悲伤、绝望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开篇便如一声沉重的叹息,将词人内心的迷惘与惆怅直白地倾泻而出。“彩云”这一意象,美好却虚幻易逝,恰似词人逝去的爱情。它随风飘散,在广阔无垠的碧落(天空)中不知去向何方。这一问,问出了词人对爱人离去的迷茫与无助,无论彩云飘向何处,都意味着他与爱人再难相见,那种失落与孤寂之感瞬间笼罩心头。此处运用托比之法,以彩云比爱人,含蓄而深沉地传达出分别后的绝望与思念。紧接着,“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合欢花”与“相思树”形成鲜明对比。合欢花象征着生机与美好,古人常以之赠人,寓意消忧解怨,代表着曾经爱情的甜蜜与温馨;而相思树则是恋人死后从坟墓中长出的合抱树,是死亡与哀伤的象征。如今,词人不见象征美好爱情的合欢花,只能空倚象征着死亡与思念的相思树,强烈的反差,将其悲伤与绝望的心境渲染到极致,凸显出爱人离世后,他内心的痛苦与凄凉,往昔的美好皆成泡影,只剩下无尽的思念与孤寂。“总是别时情,那待分明语”,下片起始,词人将思绪拉回到与爱人分别的时刻。那些离别的场景,在他心中反复浮现,挥之不去。时间的流逝非但没有冲淡这份记忆,反而让痛苦愈发浓烈。“总是”二字,强调了别时情在词人心中的深刻烙印,难以忘怀。“那待分明语”,进一步写出词人的怅惘与惋惜。伊人已逝,即便在梦中相会,那些曾经的过往,又怎能说得清楚呢?即便能说清,也无法挽回爱人离去的事实,再多的言语也只是徒劳,深刻地表现出词人面对爱人离去的无奈与悲痛。“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判”通“拼”,即心甘情愿之意。词人满腹离愁,却甘愿在这漫漫长夜中,细数那淅淅沥沥的雨声。长夜漫漫,雨声滴答,本是令人烦闷的场景,词人却选择在其中消磨时光,看似超脱了忧愁,实则是将自己沉浸在这份痛苦之中,无法自拔。这种矛盾的行为,更深刻地展现出他对爱人长久不变的思念,以及无法释怀的沉痛心情。整首词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凭借着质朴的语言,将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那份深沉而真挚的思念与哀伤。

4. 作品点评

纳兰此词,将心底那份矢志不渝的思念抒发得淋漓尽致。未用堆砌的华丽辞藻,仅以质朴笔触勾勒,却处处渗透着他那颗因情殇而难以释怀的心,满溢着深沉且真挚的眷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愁人失眠,最难禁中宵听雨。这位女子却宁愿长夜不寐,在点点滴滴的雨声中辗转反侧,回忆别时况味,以此自苦并自慰。作者用这种倒提之笔,把离情之苦、相思之深表现得更为生动真切,其手法值得借鉴。

现代中华书局《文史》编辑室编辑盛冬铃《纳兰性德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清平乐·风鬟雨鬓》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