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梵呗静":空旷的山岭中,连寺庙的颂赞声都消歇了,
# 梵呗:佛教作法事时的歌咏之声。
"水月影俱沉":月亮和它的影子一并沉映在水中。
"悠然一境人外":尘世外一方幽境,悠然自得,
"都不许尘侵":不许有尘世的侵扰。
"岁晚忆曾游处":年末的时候回忆起曾经游玩过的地方,
"犹记半竿斜照":仍然记得夕阳西下时,
# 犹记半竿斜照:谓还记得那夕阳西下时。半竿斜照:明汤传楹《前调·与吴维申甫及》:“半竿斜日,一秤残局,且作浮生谱。”
"一抹界疏林":疏林上一抹微云的情景。
# 一抹界疏林:疏林上一抹微云的情景。界疏林,连接着稀疏的树林。
"绝顶茅庵里":在悬崖绝顶之上的茅草屋中,
# 绝顶:山之最高处。
"老衲正孤吟":一位老和尚正在沉吟。
# 老衲:年老的僧人。
"云中锡":行走在云山之中,
# 云中锡:“云中锡”二句:谓行走在云山之中,垂钓于溪头之上,弹琴于涧水边,非常快活。锡:锡杖。僧人所持的禅杖。其制为杖头有一铁卷,中段用木,下安铁纂,振时作声。梵名隙弃罗,取锡锡作声为义。《得道梯橙锡杖经》:“是锡杖者,名为智杖,亦名德杖。”晋竺僧度《答杨苕华书》:“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虽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铿锵之声,炜晔之色,不与易也。”
"溪头钓":垂钓于溪头之上,
# 溪头:犹溪边。《水经注》:“渭水之右,蹯溪(水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传说为周吕尚未遇文王时垂钓处)……水流次平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
"涧边琴":弹琴于涧水边。
# 涧边琴:《宋书·隐逸传》:“衡阳王义季镇京口,长吏张邵与颐姻通,迎来,止黄鹄山。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涧甚美。颞憩于此涧,义季亟从之游。颗服其野服,不改常度。为义季鼓琴,并新声变曲,其三调游弦、广陵、止息之流,皆与世异。”
"此生著几两屐":一生又能穿破几双鞋子,
# 几两屐:即“阮家屐”。泛指木屐。《晋书》卷四十九《阮籍列传》:“初,祖约性好财,孚性好屐,同是累而未判其得失。有诣约,见正料财物,客至,屏当不尽,余两小簏,以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正见自蜡屐,因自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神色甚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谁识卧游心":而我赏画神游、的心情又有谁能理解?
# 卧游:谓游目山水画以代游览。《宋书·宗炳传》:“有疾还江陵,叹日:‘老疾俱至,名山恐难偏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
"准拟乘风归去":我欲脱离宦海,
# 准拟乘风归去:准拟三句:谓往日入仕,贪图富贵是错误的,真想归隐山中,但是这一愿望何日可以实现呢!准拟,打算、希望。
"错向槐安回首":回首往事不过是梦一场,
# 槐安:槐安国或槐安梦的省称。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饮酒古槐树下,醉后入梦,见一城楼题大槐安国。槐安国王招其为驸马,任南柯太守三十年,享尽富贵荣华。醒后见槐下有一大蚁穴,南枝又有一小穴,即梦中的槐安国和南柯郡。后因用“槐安梦”比喻人生如梦,富贵得失无常。
"何日得投簪":何日才能实现弃官隐居的愿望。
# 何日得投簪:丢下固冠用的簪子,喻弃官。南朝齐孔稚圭《北移文》:“昔闻投簪逸海岸,今见解兰缚尘缨。”投簪: 丢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
"布袜青鞋约":怕是这隐居的约定,
# 布袜青鞋:布袜,草鞋,多指隐者或平民装束。借指隐居。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书山水障歌》:“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宋辛弃疾《点绛唇》:“青鞋自喜,不踏长安市。”
"但向画图寻":只希冀从这画中找寻。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绘画面景色和抒发内心感触的题画词,表达了作者对尘世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无限的憧憬,目光落在这一幅画作之上时,思绪不由自主地飘远了。在脑海里,他仿佛看到官宦的生活就如同被重重枷锁束缚着一般,真的是一种受罪的生活。然而,这一想法的背后,也隐隐透露出一种无奈与矛盾交织的心境。毕竟,这样的生活可能只是画作中的一种虚幻呈现,想要真正过上这种生活,或许只是一个难以达成的愿望,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作者只能在观看画作时短暂地沉浸在自己的神游世界里,来慰藉自己那颗充满渴望却又略带失落的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通过描写静谧的山景,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场景描写:“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描绘了在云雾山间、溪水旁、山涧边的生活场景,展现出逍遥自在的生活状态。
3. 分段赏析
“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这两句描绘了空旷的山林中梵音静谧,水和月的影子都沉浸在宁静之中。一个“静”字凸显出山林的寂静无声,“俱沉”则生动地表现出月影沉于水中的静态美,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远离尘嚣的宁静。“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此句写出了一个超脱于尘世之外的悠然境界,强调此处完全不受尘世的侵扰。“悠然”二字传达出一种闲适自在的心境,“人外”表明其远离世俗,“都不许尘侵”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凡脱俗的氛围,展现出作者对这片净土的向往。“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回忆起过去曾经游玩过的地方,在年末的时候尤其记得那半竿高的夕阳斜照,一抹光线分隔着稀疏的树林。通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用具体的景象“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勾起了读者对往昔美好景象的遐想。“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在山的绝顶之处,茅庵里的老和尚正在独自吟诵。描绘出一位高僧在孤高的山顶独自修行的画面,增添了一种神秘和超脱的气息,也反映出一种远离世俗纷扰的生活状态。“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三种超凡脱俗的活动:在云中持锡杖行走,在溪头垂钓,在涧边弹琴。这些活动都远离尘世的喧嚣,充满了闲适和高雅的情趣,展现了作者心中向往的生活方式和境界。“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感叹此生能走多少路,有谁能理解自己心中卧游的志向。“几两屐”形象地表达出人生的行程有限,“卧游心”则表明内心对游历山水的渴望和向往,反映出一种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束缚的不满。“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打算乘风离去,却错误地回头向往那虚幻的槐安国,不知何时能放下尘世的牵挂。“乘风归去”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的向往,“错向槐安回首”警示自己不应留恋虚幻的荣华富贵,“何日得投簪”则抒发了渴望早日摆脱世俗束缚的强烈愿望。“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约定穿着布袜青鞋去追寻那美好的景象,只能在画图中寻找。表明现实中难以实现这样的理想境界,只能通过画图来寄托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
4. 作品点评
题画之作与咏物诗颇有相似之处,二者皆需兼顾物与我,要做到物我交融、似即还离,如此方能成为佳作。这篇作品恰恰具备这样的特色。在诗中,所谓的“物”便是作画者所创作的画图,而“人”则为赏画之人——作者本人。清代之人在这首词里,对所题之画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绘,同时,又借画中之景抒发了内心的感怀与情绪。
# 纳兰性德委实是虔诚的佛教徒。他还以恬静的笔调描绘佛寺的清幽,向往虚空寂灭的境界。……词里说“日得投簪”,以践“布袜青鞋”之约,这也表明,他真希望有朝一日像画里入静的老僧那样,结庵于西山绝顶!享受着世外梵音。
现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
下一篇:清·龚自珍《己亥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