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西
shān
qiū
shuǎng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kōng
shān
fàn
bài
jìng
shuǐ
yuè
yǐng
chén
yōu
rán
jìng
rén
wài
dōu
chén
qīn
suì
wǎn
céng
yóu
chù
yóu
bàn
gān
竿
xié
zhào
jiè
shū
lín
jué
dǐng
máo
ān
lǎo
zhèng
yín
yún
zhōng
tóu
diào
jiàn
biān
qín
shēng
zhuó
liǎng
shuí
shí
yóu
xīn
zhǔn
chéng
fēng
guī
cuò
xiàng
huái
ān
huí
shǒu
tóu
zān
qīng
xié
yuē
dàn
xiàng
huà
xún

译文

空旷的山岭中,连寺庙的颂赞声都消歇了,月亮和它的影子一并沉映在水中。尘世外一方幽境,悠然自得,不许有尘世的侵扰。年末的时候回忆起曾经游玩过的地方,仍然记得夕阳西下时,疏林上一抹微云的情景。在悬崖绝顶之上的茅草屋中,一位老和尚正在沉吟。行走在云山之中,垂钓于溪头之上,弹琴于涧水边。一生又能穿破几双鞋子,而我赏画神游、的心情又有谁能理解?我欲脱离宦海,回首往事不过是梦一场,何日才能实现弃官隐居的愿望。怕是这隐居的约定,只希冀从这画中找寻。

逐句剖析

"空山梵呗静":空旷的山岭中,连寺庙的颂赞声都消歇了,

# 梵呗:佛教作法事时的歌咏之声。

"水月影俱沉":月亮和它的影子一并沉映在水中。

"悠然一境人外":尘世外一方幽境,悠然自得,

"都不许尘侵":不许有尘世的侵扰。

"岁晚忆曾游处":年末的时候回忆起曾经游玩过的地方,

"犹记半竿斜照":仍然记得夕阳西下时,

# 犹记半竿斜照:谓还记得那夕阳西下时。半竿斜照:明汤传楹《前调·与吴维申甫及》:“半竿斜日,一秤残局,且作浮生谱。”

"一抹界疏林":疏林上一抹微云的情景。

# 一抹界疏林:疏林上一抹微云的情景。界疏林,连接着稀疏的树林。

"绝顶茅庵里":在悬崖绝顶之上的茅草屋中,

# 绝顶:山之最高处。

"老衲正孤吟":一位老和尚正在沉吟。

# 老衲:年老的僧人。

"云中锡":行走在云山之中,

# 云中锡:“云中锡”二句:谓行走在云山之中,垂钓于溪头之上,弹琴于涧水边,非常快活。锡:锡杖。僧人所持的禅杖。其制为杖头有一铁卷,中段用木,下安铁纂,振时作声。梵名隙弃罗,取锡锡作声为义。《得道梯橙锡杖经》:“是锡杖者,名为智杖,亦名德杖。”晋竺僧度《答杨苕华书》:“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虽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铿锵之声,炜晔之色,不与易也。”

"溪头钓":垂钓于溪头之上,

# 溪头:犹溪边。《水经注》:“渭水之右,蹯溪(水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传说为周吕尚未遇文王时垂钓处)……水流次平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

"涧边琴":弹琴于涧水边。

# 涧边琴:《宋书·隐逸传》:“衡阳王义季镇京口,长吏张邵与颐姻通,迎来,止黄鹄山。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涧甚美。颞憩于此涧,义季亟从之游。颗服其野服,不改常度。为义季鼓琴,并新声变曲,其三调游弦、广陵、止息之流,皆与世异。”

"此生著几两屐":一生又能穿破几双鞋子,

# 几两屐:即“阮家屐”。泛指木屐。《晋书》卷四十九《阮籍列传》:“初,祖约性好财,孚性好屐,同是累而未判其得失。有诣约,见正料财物,客至,屏当不尽,余两小簏,以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正见自蜡屐,因自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神色甚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谁识卧游心":而我赏画神游、的心情又有谁能理解?

# 卧游:谓游目山水画以代游览。《宋书·宗炳传》:“有疾还江陵,叹日:‘老疾俱至,名山恐难偏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

"准拟乘风归去":我欲脱离宦海,

# 准拟乘风归去:准拟三句:谓往日入仕,贪图富贵是错误的,真想归隐山中,但是这一愿望何日可以实现呢!准拟,打算、希望。

"错向槐安回首":回首往事不过是梦一场,

# 槐安:槐安国或槐安梦的省称。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饮酒古槐树下,醉后入梦,见一城楼题大槐安国。槐安国王招其为驸马,任南柯太守三十年,享尽富贵荣华。醒后见槐下有一大蚁穴,南枝又有一小穴,即梦中的槐安国和南柯郡。后因用“槐安梦”比喻人生如梦,富贵得失无常。

"何日得投簪":何日才能实现弃官隐居的愿望。

# 何日得投簪:丢下固冠用的簪子,喻弃官。南朝齐孔稚圭《北移文》:“昔闻投簪逸海岸,今见解兰缚尘缨。”投簪: 丢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

"布袜青鞋约":怕是这隐居的约定,

# 布袜青鞋:布袜,草鞋,多指隐者或平民装束。借指隐居。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书山水障歌》:“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宋辛弃疾《点绛唇》:“青鞋自喜,不踏长安市。”

"但向画图寻":只希冀从这画中找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乃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题画词,其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绘的是《西山秋爽图》中的景色。你看,那斜阳的余晖含情脉脉,山林显得清冷而疏朗。在那山的最高峰之上,有一位孤僧,他神态悠然,闲适地静坐着,仿佛与这周围的景色融为了一体。下阕则着重书写词人内心的感触。画中那老僧的生活,就如同天上的闲云与野外的仙鹤一般自在洒脱,这使词人对其充满了无尽的向往。他多希望能够从尘世的繁杂与劳累中挣脱出来,去尽情享受那恬静、淡然、平和的时光啊。整首词写物与我的交融,情和景的和谐一致,用词清新秀丽,让人读来仿佛感受到一种淡淡的、轻轻的宁静之感,恰似那云之淡雅,风之轻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的具体创作年份,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它是词人纳兰性德题咏盛懋所绘《西山秋爽图》时挥笔创作的一首词。纳兰性德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便生活在富贵繁华之中。在那看似令人艳羡的生活中,他却逐渐感到厌倦。在他的内心深处,渴望着一种挣脱束缚、回归自然的生活。而《西山秋爽图》,恰如一扇通往宁静世界的窗户。这首词,无疑是他众多题画作品中的一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绘画面景色和抒发内心感触的题画词,表达了作者对尘世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无限的憧憬,目光落在这一幅画作之上时,思绪不由自主地飘远了。在脑海里,他仿佛看到官宦的生活就如同被重重枷锁束缚着一般,真的是一种受罪的生活。然而,这一想法的背后,也隐隐透露出一种无奈与矛盾交织的心境。毕竟,这样的生活可能只是画作中的一种虚幻呈现,想要真正过上这种生活,或许只是一个难以达成的愿望,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作者只能在观看画作时短暂地沉浸在自己的神游世界里,来慰藉自己那颗充满渴望却又略带失落的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通过描写静谧的山景,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场景描写:“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描绘了在云雾山间、溪水旁、山涧边的生活场景,展现出逍遥自在的生活状态。

3. 分段赏析

“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这两句描绘了空旷的山林中梵音静谧,水和月的影子都沉浸在宁静之中。一个“静”字凸显出山林的寂静无声,“俱沉”则生动地表现出月影沉于水中的静态美,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远离尘嚣的宁静。“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此句写出了一个超脱于尘世之外的悠然境界,强调此处完全不受尘世的侵扰。“悠然”二字传达出一种闲适自在的心境,“人外”表明其远离世俗,“都不许尘侵”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凡脱俗的氛围,展现出作者对这片净土的向往。“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回忆起过去曾经游玩过的地方,在年末的时候尤其记得那半竿高的夕阳斜照,一抹光线分隔着稀疏的树林。通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用具体的景象“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勾起了读者对往昔美好景象的遐想。“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在山的绝顶之处,茅庵里的老和尚正在独自吟诵。描绘出一位高僧在孤高的山顶独自修行的画面,增添了一种神秘和超脱的气息,也反映出一种远离世俗纷扰的生活状态。“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三种超凡脱俗的活动:在云中持锡杖行走,在溪头垂钓,在涧边弹琴。这些活动都远离尘世的喧嚣,充满了闲适和高雅的情趣,展现了作者心中向往的生活方式和境界。“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感叹此生能走多少路,有谁能理解自己心中卧游的志向。“几两屐”形象地表达出人生的行程有限,“卧游心”则表明内心对游历山水的渴望和向往,反映出一种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束缚的不满。“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打算乘风离去,却错误地回头向往那虚幻的槐安国,不知何时能放下尘世的牵挂。“乘风归去”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的向往,“错向槐安回首”警示自己不应留恋虚幻的荣华富贵,“何日得投簪”则抒发了渴望早日摆脱世俗束缚的强烈愿望。“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约定穿着布袜青鞋去追寻那美好的景象,只能在画图中寻找。表明现实中难以实现这样的理想境界,只能通过画图来寄托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

4. 作品点评

题画之作与咏物诗颇有相似之处,二者皆需兼顾物与我,要做到物我交融、似即还离,如此方能成为佳作。这篇作品恰恰具备这样的特色。在诗中,所谓的“物”便是作画者所创作的画图,而“人”则为赏画之人——作者本人。清代之人在这首词里,对所题之画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绘,同时,又借画中之景抒发了内心的感怀与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纳兰性德委实是虔诚的佛教徒。他还以恬静的笔调描绘佛寺的清幽,向往虚空寂灭的境界。……词里说“日得投簪”,以践“布袜青鞋”之约,这也表明,他真希望有朝一日像画里入静的老僧那样,结庵于西山绝顶!享受着世外梵音。

现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文廷式《蝶恋花·九十韶光如梦里》

下一篇: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