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韶光如梦里":九十天的春光匆匆而过如在梦里,
# 九十韶光:整个春天共九十日,故云。
"寸寸关河":一寸寸的山河,
# 寸寸关河:《金史·左企弓传》:“太祖既定燕,企弓献诗,略曰:‘君王莫听捐燕议,一过河山一寸金。’”关河,犹言山河。
"寸寸销魂地":真是一寸寸令人销魂之地。
# 销魂:此指极度悲伤。
"落日野田黄蝶起":落日之下野田里黄蝶飞舞,
"古槐丛荻摇深翠":古槐树和丛荻摇曳着枝条显出一片浓碧。
"惆怅玉箫催别意":玉箫吹奏起惆怅失意的音调催人别离,
# 玉箫:用江淹《别赋》“琴羽张兮箫鼓陈”句,指临别时令人“惆怅”的管弦之音;也可能用范摅《云溪友议・玉箫记》所述韦皋游江夏,钟情于一名玉箫的侍女,临别时赠以玉指环一枚、诗一首,并约期再见事,及姜夔《长亭怨慢》词“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一作箫)分付,第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万缕”诸句意。如果是后者,当有本事在,惜已难考实。
"蕙些兰骚":个人的挫折和失意,
# 蕙些兰骚:楚辞中又多以“蕙”“兰”之属的香草象喻品性志行的美善高洁。些,系古时楚人的习用语气词。骚,指屈原代表作《离骚》。此处以“蕙些兰骚”作为楚辞的代称。
"未是伤心事":并不是令我伤心的事。
# 未是伤心事:意谓蕙兰受害,并非消极伤心之事,乃是要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事。
"重叠泪痕缄锦字":热泪纵横悲愤难已,封好了信封,
# 锦字:用锦织成的字,代指书信。《晋书·列女传》载,东晋时,前秦女诗人苏蕙(字若兰)的丈夫窦滔为秦州刺史,因罪被徙流沙。苏氏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以寄思念。
"人生只有情难死":人生中只有真挚的感情才永不会死。
清代末期词人
文廷式(1856~1904),清末词人。字道希,亦作道義、道溪,号芸阁,亦作云阁,别号纯常子、罗霄山人、芗德,江西萍乡人。光绪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因为赞助德宗亲政,支持康有为发起强学会,被慈禧太后革职,曾一度东游日本。文廷式学问广博,兼擅诗词。其诗宗晚唐,多反映时政与国外新事物、新思想之作;词学苏辛,强调比兴寄托,与常州词派相近,但又不为所囿。著有《云起轩词钞》《文道希先生遗诗》《纯常子枝语》《闻尘偶记》等。今人辑有《文芸阁先生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爱国抒情词。借暮春时节落日野田、古槐丛荻的景象,化用江淹《别赋》与《庄子》梦蝶典故,以“寸寸关河”的销魂别意和“情难死”的执着,抒发离京时对家国的眷恋与忧世之心。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落日野田黄蝶起,古槐丛荻摇深翠”,描写出东便门后所见景色,落日、野田、黄蝶、古槐、丛荻,看似平常的景象,实则暗含作者迷惘、萧索之感。“黄蝶起”化用梦蝶寓言,传递如梦似幻的惆怅;“槐荻摇翠”则引发出“萧森”“江湖”之心,将内心复杂情绪融入景色描写中。化用:“寸寸销魂地”直接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原句以“黯然销魂”极写离别之痛,此处截取“销魂”二字,与“寸寸关河”搭配,将古人泛化的离别愁绪聚焦于对京城土地的眷恋,以叠词“寸寸”强化情感浓度,使离京时的家国之思更显沉郁;“落日野田黄蝶起”化用《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的寓言,原典以梦蝶喻指物我两忘的哲学境界,此处借“黄蝶起”的动态场景,结合陈维崧词中“黄蝶濛濛,和梦飞舞”的意象,将哲思转化为视觉画面,以落日野田的荒疏背景,烘托出词人如梦境般迷离的怅惘心绪,暗合“九十韶光如梦里”的虚幻之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笔“九十韶光如梦里”,点明此词创作时已入初夏,三春已逝,作者回顾在京游踪,恍如一梦。紧承此句的“寸寸关河,寸寸销魂地”中,“销魂”两字化用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之意,以此表达其离京时对这片土地的深切依恋与惜别之情。后两句“落日野田黄蝶起。古槐丛荻摇深翠”为出东便门后所见的田野之景,此两句寓情于景。联系其“如梦里”的感受,上句所写“落日野田黄蝶起”之景,可与陈维崧《尉迟杯》词中“闻说近日台城,剩黄蝶濛濛,和梦飞舞”三句合参,似化用《庄子·齐物论》中梦蝶的寓言,以表达其内心迷惘如梦的情绪;下句所写“古槐丛荻摇深翠”之景,则可参读作者后来在《南轺日记》光绪十九年七月二十二日所写“连日所行之境,绿杨万树,红蓼丛生,愈繁密处,愈觉萧疏”及“微吟二句云‘每当荻苇萧森处,便有江湖浩荡心’,盖深知世变之巨,将来非一手一足之力所能挽”,此时作者从槐荻摇翠中所产生的当亦是“萧森”之感与“江湖”之心。下片“惆怅玉箫催别意”一句,明白揭出“别”字,进一步强化此次离京的“惆怅”之情。继此句后,“蕙些兰骚,未是伤心事”两句极言其离京时的伤心怀抱——在作者眼中,楚辞中所抒写的幽忧还不足以道尽他此时的“伤心事”。结拍“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两句,运用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男女相思之情以表达其对京国的眷恋与缠绵幽约之意,而若过片“惆怅”句化用的是韦皋与侍女玉箫的典故,那么此两句中便蕴含着男女生死相思的恋情。“情难死”一句是对人间真情、至情的热烈赞颂,其对情感执着与永恒的礼赞,与李商隐《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中“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诸句,堪称异曲同工,皆以深挚笔墨写尽情之坚贞。词的结尾两句所言泪痕“重叠”、深情“难死”,除了离愁别恨之外,还蕴含着更为深重的世事忧虑、国破恐惧,以及怀抱革新政治的理想却屡试不第、壮志难酬的憾恨。
4. 作品点评
叶恭绰于《广箧中词》以“沉痛”二字评点此词。该词情感如此沉郁悲怆,实因创作之时,词人的别情离绪与落第后的失落之感、关切时事的忧国之情相互交织。彼时,政局日益衰败,内忧外患接连不断,国家已处于危在旦夕的艰难时刻。词人在京期间,曾于致友人信函中对丧权辱国的中法条约签订表示强烈愤慨,还与人商议弹劾李莲英之事。此词开篇“九十韶光如梦里”一句,似寄寓着对清皇朝昔日盛世如梦幻般消逝、一去不复返的慨叹。“寸寸关河,寸寸销魂地”两句,更仿佛饱含着对鸦片战争以来屡战屡败、丧失国土,致使山河蒙羞的悲愤之情,且“落日”之景本就可象征国运的衰败没落。下片所述的“伤心事”,不应仅局限于离别之事。词人在楚《骚》基础上更进一步抒发情感,实为感伤自己生逢末世,亲身经历千古未有的大变局,亲眼目睹接连不断的国耻,其烦忧悲恨虽与屈原有相通之处,但其所处时代、所历事件却与屈原时期大不相同,内心的伤痛之情更甚于楚《骚》所表达的程度。至于词的结尾两句所言泪痕“重叠”、深情“难死”,除离愁别恨外,还包含着更为沉重的世事忧虑、国家危亡的恐惧,以及空有革新政治的抱负却多次科举落第、志向与事业难以施展的遗恨。
# (其词)沉痛。
近代叶恭绰《广箧中词》一
上一篇:清·屈大均《壬戌清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