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xíng
yǒng

朝代:清作者:袁枚浏览量:3
shí
bàn
píng
fēng
cái
sòng
fēng
yíng
qīng
shān
jiǎn
jiāng
rén
guǒ
xìn
qián
tóu
yǒu
xíng

译文

十里高低不平的山路,只有半里是平坦的,我刚刚翻越过一个峰顶,又迎来另一个高山峰顶。周围的青山就像蝉茧一样把人包围起来,使我不敢相信前面还有行人的路可走啊。

逐句剖析

"十里崎岖半里平":十里高低不平的山路,只有半里是平坦的,

# 崎岖:山路艰险峻峭,高低不平。

"一峰才送一峰迎":我刚刚翻越过一个峰顶,又迎来另一个高山峰顶。

"青山似茧将人裹":周围的青山就像蝉茧一样把人包围起来,

# 裹:包围。,似:就像。

"不信前头有路行":使我不敢相信前面还有行人的路可走啊。

# 不信:疑惑或不敢相信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行杂咏》是清朝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作者出游浙江南部山区之际。此诗真切细致,风格新颖奇特,能让读者在阅读后仿若身临其境。​诗的前两句,着重描写诗人对脚下征途与眼前障碍的局部地理环境的切身感受;后两句则进一步展现诗人在山行中对整体地理环境的体验,深刻反映出诗人在“山行”过程中,久久不见平川时所产生的郁闷心态。整首诗并未使用任何典故,比喻精巧且通俗易懂,宛如一路移动的电影镜头,生动鲜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乾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告归,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作为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抨击程朱理学和儒家“诗教”。对诗歌创作,袁枚主张直抒性情,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诗人应不为格律所拘。其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今人辑有《袁枚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山行杂咏》为清代诗人袁枚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游历浙江南部山区时所作。此行山路崎岖(“十里崎岖半里平”)、天象瞬息(“一川烟雨一川晴”),他穿草鞋跋涉于山林,亲历春芜杜鹃交织的野趣,遂以白描笔法记录旅途实景,借“青鞋陪云”的意象抒写挣脱尘俗、寄情山水的超然心境,展现了性灵派诗歌“真景物”与“真性情”交融的创作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山行杂咏》体裁为七言绝句,题材属山水纪行诗。此诗描绘了诗人山行途中山路崎岖、峰峦相接、青山环绕如茧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山区独特风光的新奇之感,以及久行山路不见平川时的郁闷,展现出诗人于山行中丰富且细腻的内心体验。

2. 写作手法

拟人:“一峰才送一峰迎”,赋予山峰“送”与“迎”的动作,将连绵山峰比作热情好友,使静态山峦变得灵动,凸显诗人在层峦间应接不暇之感。比喻:“青山似茧将人裹”,把宏大的青山比作渺小的蚕茧,以小见大,化抽象为具体,贴切传达诗人被青山环绕、前路难寻的憋闷心境。对比:前句以数字反差(“十里”与“半里”)凸显山路的艰险与平坦的稀缺,暗喻人生旅途的坎坷与短暂顺遂的交织。通过夸张的比例强化视觉冲击,使读者瞬间感受到山行的艰难与偶得平坦的欣喜,形成跌宕起伏的空间张力。

3. 分段赏析

开篇“十里崎岖半里平”,初看像是对山路进行客观且静态的描摹。但深入品味,“十里”与“半里”这两个数字的强烈反差,实则暗藏玄机。它们并非精准的路程度量,而是诗人凭借直观感受勾勒出的山路轮廓,于无声处凸显出山行之路漫长且坎坷的动态之感,以静为表,藏动于内。这种崎岖与平坦的鲜明对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初涉此地山路时,对其多舛难行的新奇与惊叹。​次句“一峰才送一峰迎”堪称神来之笔,诗人巧用拟人手法,赋予山峰鲜活的生命力。连绵的山峰仿佛化作热情好客的挚友,前峰刚“送”,后峰便“迎”,衔接得紧密无间。这一巧妙构思,不仅使原本静态的山峦灵动起来,更将诗人置身于层峦叠嶂间,那种目不暇接、应接不暇的独特体验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诗至后半部分,“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诗人的视角陡然一转,给人带来奇妙的双重感受。一方面,读者似乎能看到诗人在蜿蜒山路上艰难跋涉,苦苦探寻前路的尽头,满心都是对平川的渴望与久寻不见的郁闷;另一方面,又好似有另一个诗人的灵魂跳出尘世,凌空俯瞰,只见莽莽青山如层层蚕茧,将行路人紧紧围困,密不透风,让人不禁心生前路茫茫、出路难寻的绝望。诗人在此将宏大的“青山”意象巧妙地比作渺小的“茧”,以小见大,化抽象为具体,极为贴切地传递出诗人在山行过程中那种憋闷、压抑的内心感受,堪称全诗的精妙所在。​

4. 作品点评

袁枚在《山行杂咏》中,凭借“性灵”笔触,以数字对比、拟人、比喻等手法,生动呈现出山行所见山路崎岖、峰峦相接之景,细腻传递新奇与郁闷等复杂心境,全诗不用典故却鲜活灵动,为读者带来一场精彩的文学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王国维《虞美人·弄梅骑竹嬉游日》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采桑子·冷香萦遍红桥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