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裹山疑失":大雾弥漫,紧紧包裹着山峦,让人怀疑山峦是不是消失不见了,
"雷鸣雨未休":雷声轰鸣,大雨下个不停,丝毫没有要停歇的迹象。
"夕阳开一半":渐渐的,夕阳从云层中透出一半的光芒,
"吐出望江楼":那光芒仿佛将隐匿在雾中的望江楼“吐”了出来,让它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清代文人画家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多同情民间疾苦、抨击苛政、揭露时弊之作,语言通俗流畅,多用口语。其词作内容丰富,有狂怪之作,也有温婉情词,既有描写风俗民情的现实词作,也有吊古伤今的怀古之词。擅写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号“六分半体”。代表作品有《悍吏》《逃荒行》《沁园春·恨》《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等。著有《板桥全集》。
1.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描绘了一幅雨雾迷蒙的景象。浓重的雾气笼罩着山峦,使得山峰若隐若现,仿佛消失在雾霭之中,一个“疑”字,生动地写出了雾中山景给人的错觉,增添了画面的朦胧之美。紧接着,雷鸣阵阵,大雨倾盆而下,且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未休”二字强化了雨势的持续与磅礴,营造出一种压抑而又充满动态的氛围,为后文的转折做足铺垫。后两句“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笔锋陡然一转,展现出令人惊艳的画面。随着时间推移,雨势渐歇,夕阳从云层中缓缓探出身来,金色的光芒驱散了漫天迷雾。“开一半”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穿透云层的过程,似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冲破阴霾。而“吐出望江楼”更是神来之笔,“吐”字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夕阳以生命力,仿佛是它用光芒将被雾气隐匿的望江楼缓缓“托出”。原本隐藏在雨雾中的望江楼,在夕阳的映照下,轮廓逐渐清晰,巍然挺立,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
下一篇:清·沈德潜《游虞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