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尽遥山如画":走过一座座风景如画的山峦,
"短衣匹马":身着短衣,单枪匹马。
# 短衣匹马:代北方少数民族尚骑射,故穿窄袖之衣,称为短衣。这里是谓穿短衣,乘匹马,奔驰在征途上。
"萧萧落木不胜秋":树木不敌秋霜,落叶纷纷飘坠,
# 萧萧落木:语出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莫回首、斜阳下":夕阳下,切莫回首望乡,这样只能徒增伤感。
# 斜阳:夕阳。
"别是柔肠萦挂":离家之后,与你彼此深深牵挂,
# 萦挂:牵挂。
"待归才罢":只有等回家之后这牵挂才能放下。
"却愁拥髻向灯前":到那时,我们会灯前相对,
# 却愁拥髻向灯前:“却愁”二句:意谓待到行人归来,对灯夜话时,述说着别离之苦反倒使人生愁增恨。李白《江夏行》:‘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拥髻:捧持发髻。苏轼《九日舟中望见有美堂上鲁少卿饮处以诗戏之》:“遥知通德凄凉甚,拥髻无言怨未归。”
"说不尽、离人话":有着说不完的情话。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边塞闺怨诗。介绍了征途中的苍茫秋景与闺中柔肠萦挂的相思,描绘了短衣匹马、落木萧萧的孤寂画面,营造出时空交错的怅惘意境,表达了征人思妇双向的离愁别恨。
2. 写作手法
想象:“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运用想象手法。词人设想归家后,与亲人于灯前诉说离情的画面。一个“愁”字,道出即便归来,也恐难诉尽离别之思,借对未来场景的想象,将游子对亲人的牵挂、思念,表达得真挚而动人。
3. 分段赏析
上片写的是征途之景,“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写词人身着短衣,乘着骏马,奔驰在征途上,那历历如画的青山,已被自己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以简练笔触勾勒出征途苍茫之景。“尽”字暗含跋涉之遥,“匹”字凸显孤影独行,与“遥山如画”形成视觉反差——纵有青山连绵可赏,行者却无心驻足,唯余风尘仆仆的孤寂感扑面而来。“萧萧落木不胜秋”承接前文,化用杜甫“无边落木”之典,以萧瑟秋景强化时空纵深。落叶纷飞与斜阳西沉的意象叠加,既渲染秋意萧索,又暗喻离人漂泊无依的境遇。“莫回首”三字陡转,以劝诫口吻斩断回望的冲动,实则反衬出身后景致牵动愁肠的张力。下片则是从闺中人一方写来的,是作者假想中的情景。“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字面的意思是:我是特别地牵挂你啊,这种柔肠百转的思念之心只有等你回来以后才能停止。以直白语言剖白相思,这种感情如此浓烈,所以在分离之后,更显得孤寂和落寞。一个“别是”点出情思之复杂难言,“待归”则将时间线延伸至未来重逢,此刻的煎熬与彼时的期盼形成双重情感维度。“却愁拥髻向灯前”笔锋再转,设想重逢后灯下絮语时反难尽诉衷肠,闲愁越想越多,只有当两人重新见面之后,才能化解,离人话说不尽,说得尽的只有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牵挂。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个“我”指的是谁?若是容若自己,怎还会有“待归才罢”之语呢?显然,这句话说得并不是词人自己,而是与自己遥隔千里的妻子。
# 这首小词作法很别致,即虽然仍用上景下情的常见之法,但此篇却在落笔的角度上有所变化,词的上片写的是征途之景,其见闻感受皆从自己一方落墨,下片则是从闺中人一方写来的,是作者假想中的情景。所以此篇极有浪漫特色,极具情味。
现代现代学者张秉戍《纳兰词笺注》
上一篇:清·谭嗣同《角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