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uò
suǒ
·
·
guò
jìn
yáo
shān
huà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guò
jìn
yáo
shān
huà
duǎn
xiāo
xiāo
luò
shèng
qiū
huí
shǒu
xié
yáng
xià
bié
shì
róu
cháng
yíng
guà
dài
guī
cái
què
chóu
yōng
xiàng
dēng
qián
shuō
jìn
rén
huà

译文

走过一座座风景如画的山峦,身着短衣,单枪匹马。树木不敌秋霜,落叶纷纷飘坠,夕阳下,切莫回首望乡,这样只能徒增伤感。离家之后,与你彼此深深牵挂,只有等回家之后这牵挂才能放下。到那时,我们会灯前相对,有着说不完的情话。

逐句剖析

"过尽遥山如画":走过一座座风景如画的山峦,

"短衣匹马":身着短衣,单枪匹马。

# 短衣匹马:代北方少数民族尚骑射,故穿窄袖之衣,称为短衣。这里是谓穿短衣,乘匹马,奔驰在征途上。

"萧萧落木不胜秋":树木不敌秋霜,落叶纷纷飘坠,

# 萧萧落木:语出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莫回首、斜阳下":夕阳下,切莫回首望乡,这样只能徒增伤感。

# 斜阳:夕阳。

"别是柔肠萦挂":离家之后,与你彼此深深牵挂,

# 萦挂:牵挂。

"待归才罢":只有等回家之后这牵挂才能放下。

"却愁拥髻向灯前":到那时,我们会灯前相对,

# 却愁拥髻向灯前:“却愁”二句:意谓待到行人归来,对灯夜话时,述说着别离之苦反倒使人生愁增恨。李白《江夏行》:‘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拥髻:捧持发髻。苏轼《九日舟中望见有美堂上鲁少卿饮处以诗戏之》:“遥知通德凄凉甚,拥髻无言怨未归。”

"说不尽、离人话":有着说不完的情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别有情趣的抒发离愁别恨的小词。此词上片以征途所见之景起笔,描写词人身着短衣、孤身骑马穿越层峦的萧瑟行旅画面;下片则是从遥隔千里的妻子一方来写的,是词人假想中的情景,表达出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牵挂。这首词构思巧妙,语言清丽婉转,情感真挚深沉,颇有浪漫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秋奉命觇梭龙时所作。秋日里,夕阳下,词人身着短衣、单骑跋涉于层峦叠嶂间,风尘仆仆,身心俱疲。夜晚安顿时,乡思骤然涌上心头,遥想闺中妻子此刻正柔肠百转、日夜萦挂,唯盼早日归家团聚,共剪西窗烛火、细诉别离衷肠,遂以此词抒写征途中的孤寂与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边塞闺怨诗。介绍了征途中的苍茫秋景与闺中柔肠萦挂的相思,描绘了短衣匹马、落木萧萧的孤寂画面,营造出时空交错的怅惘意境,表达了征人思妇双向的离愁别恨。

2. 写作手法

想象:“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运用想象手法。词人设想归家后,与亲人于灯前诉说离情的画面。一个“愁”字,道出即便归来,也恐难诉尽离别之思,借对未来场景的想象,将游子对亲人的牵挂、思念,表达得真挚而动人。

3. 分段赏析

上片写的是征途之景,“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写词人身着短衣,乘着骏马,奔驰在征途上,那历历如画的青山,已被自己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以简练笔触勾勒出征途苍茫之景。“尽”字暗含跋涉之遥,“匹”字凸显孤影独行,与“遥山如画”形成视觉反差——纵有青山连绵可赏,行者却无心驻足,唯余风尘仆仆的孤寂感扑面而来。“萧萧落木不胜秋”承接前文,化用杜甫“无边落木”之典,以萧瑟秋景强化时空纵深。落叶纷飞与斜阳西沉的意象叠加,既渲染秋意萧索,又暗喻离人漂泊无依的境遇。“莫回首”三字陡转,以劝诫口吻斩断回望的冲动,实则反衬出身后景致牵动愁肠的张力。下片则是从闺中人一方写来的,是作者假想中的情景。“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字面的意思是:我是特别地牵挂你啊,这种柔肠百转的思念之心只有等你回来以后才能停止。以直白语言剖白相思,这种感情如此浓烈,所以在分离之后,更显得孤寂和落寞。一个“别是”点出情思之复杂难言,“待归”则将时间线延伸至未来重逢,此刻的煎熬与彼时的期盼形成双重情感维度。“却愁拥髻向灯前”笔锋再转,设想重逢后灯下絮语时反难尽诉衷肠,闲愁越想越多,只有当两人重新见面之后,才能化解,离人话说不尽,说得尽的只有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牵挂。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个“我”指的是谁?若是容若自己,怎还会有“待归才罢”之语呢?显然,这句话说得并不是词人自己,而是与自己遥隔千里的妻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小词作法很别致,即虽然仍用上景下情的常见之法,但此篇却在落笔的角度上有所变化,词的上片写的是征途之景,其见闻感受皆从自己一方落墨,下片则是从闺中人一方写来的,是作者假想中的情景。所以此篇极有浪漫特色,极具情味。

现代现代学者张秉戍《纳兰词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谭嗣同《角声》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采桑子·拨灯书尽红笺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