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ǎo
shēng

朝代:清作者:谭嗣同浏览量:3
jiāng
hàn
tāo
tāo
yán
chéng
piàn
yuè
gāo
shēng
suí
fēng
lèi
jiǔ
zhān
páo
láo
rén
yuàn
cháng
duǎn
jiàn
háo
zhuàng
huái
怀
xiāo
jìn
shǒu
xiàng
lín
táo

译文

汉江夜晚波涛汹涌,森严的城墙上空,月牙儿高高悬挂。角声和鼓声随风时断时续传来,泪水与酒混杂,沾湿了我的衣袍。思念戍边丈夫的妇人充满哀怨,连年在外奔波戍边的人也满怀愁苦,有人长歌当哭,有人仗剑豪情满怀。壮志豪情难以消却,我扬鞭策马,向着临洮的方向前行。

逐句剖析

"江汉夜滔滔":汉江夜晚波涛汹涌,

# 江汉:汉江。源出陕西西南宁强县,经湖北至武汉入长江。

"严城片月高":森严的城墙上空,月牙儿高高悬挂。

# 片月:月牙儿。

"声随风咽鼓":角声和鼓声随风时断时续传来,

# 咽:形容鼓声时断时续传来。

"泪杂酒沾袍":泪水与酒混杂,沾湿了我的衣袍。

# 杂:伴随意。

"思妇劳人怨":思念戍边丈夫的妇人充满哀怨,连年在外奔波戍边的人也满怀愁苦,

# 劳人怨:指连年戍边的人因不能与家人团聚之哀怨。,思妇:怀念远行从军丈夫的妇女。

"长歌短剑豪":有人长歌当哭,有人仗剑豪情满怀。

# 短剑豪:豪迈地舞剑。,长歌:此为高歌之意。

"壮怀消不尽":壮志豪情难以消却,

# 壮怀:壮心、有志之胸襟。

"马首向临洮":我扬鞭策马,向着临洮的方向前行。

# 临洮:古县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角声》是晚清谭嗣同创作的五言律诗。诗中以江汉夜涛、严城孤月的苍凉图景起笔,通过风中呜咽的角鼓之声与酒后沾襟的悲怆泪痕,交织出时代的动荡与个人的忧思。继而以思妇劳人的愁怨与志士的长歌佩剑,勾勒出乱世中的众生相,最后以奔赴临洮的壮志收束,彰显诗人虽历经悲愤却始终不渝的报国情怀。全诗融壮阔之景与沉郁之情于一体,在对家国时局的深沉关切中,激荡着豪迈的英雄气,展现了谭嗣同的爱国情怀与远大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1865~1898),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等,祖籍湖南浏阳。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其诗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主要著作有《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思纬氤氲台短书》《仁学》等,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角声》是谭嗣同创作的诗作。1882年,诗人自秦州前往兰州途中,跨马行进间,角声随风飘入其耳。彼时的他意气风发,豪情满怀,诗兴被瞬间点燃,遂以这角声为题,抒发内心激烈情感、展露远大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江汉夜滔滔,严城片月高”勾勒边塞夜景。江汉水势汹涌,暗夜中奔腾不息,严整的城墙上方,一片孤月高悬。以“滔滔”叠词强化江水的动态,“片月”突显夜空的寂寥,壮阔与孤寂交织,奠定苍凉基调。颔联:“声随风咽鼓,泪杂酒沾袍”聚焦听觉与触觉。角声、鼓声随寒风呜咽,仿佛天地同悲;酒后泪痕浸透衣袍,见出诗人内心的悲愤难抑。“咽”字赋予声音以呜咽的情感色彩,“杂”字将泪与酒交融,虚实相生中尽显乱世愁绪。颈联:“思妇劳人怨,长歌短剑豪”对仗工稳,铺陈众生相。一边是思妇念远、劳人伤逝的绵绵愁怨,一边是志士长歌击剑、慷慨赴难的豪迈气概,两种情感激烈碰撞,既揭示战乱下的民生疾苦,亦彰显热血之士的抗争精神。尾联:“壮怀消不尽,马首向临洮”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壮志豪情,即便有种种哀怨和感慨,但心中的壮志始终不消,依然坚定地向着临洮前行,表现出诗人为了理想和家国,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临江仙·丝雨如尘云著水》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