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淅淅":微风吹拂,
# 淅淅:象声词,指轻微的声音。
"雨纤纤":细雨蒙蒙。
# 纤纤:形容细长的样子。
"难怪春愁细细添":每一个丝雨都将心底的春愁加剧。
# 细细:形容轻柔的样子。
"记不分明疑是梦":往事已在脑海里渐渐模糊,那些经历究竟是真是梦,我分辨不清,
"梦来还隔一重帘":纵然你在梦里到来,也隔着一重帘幕,让我无法接近。
# 一重帘:此处之帘是现实中的帘子,意指实境之帘隔开了虚幻之梦境。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清词中的小令,属于伤春题材。作品围绕春日风雨展开,通过对风雨景象的描绘以及对内心感受的抒发,表达了浓郁的春愁。上阕以景起笔,风淅淅、雨纤纤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惆怅的氛围,顺势引出春愁渐添的情感。下阕则深入刻画春愁的特点,回忆模糊如梦,而梦又遥不可及,如同隔着一层帘幕,将那种难以言说的惆怅、迷茫展现得淋漓尽致。全词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将春日的愁绪融入到细腻的描写之中,展现出纳兰性德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世界。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难怪春愁细细添。”风雨凄迷中最是容易自怜。尤其是一人独处,怀思之情便难免。
3. 分段赏析
“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开篇描绘了一幅春日风雨图,“风淅淅”和“雨纤纤”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细腻地刻画了风雨的状态。“淅淅”形容风声轻柔而持续,“纤纤”描绘细雨如丝,给人一种轻柔、细密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难怪春愁细细添”,自然地引出了词人的春愁。“细细添”三个字,生动地表现出愁绪如同春雨一般,不知不觉中一点点增多,将无形的愁绪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惆怅。“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这两句着重描写词人的内心感受。“记不分明疑是梦”,表明词人对某些事情的记忆模糊不清,难以分辨是真实发生过还是仅仅是一场梦。这种模糊感增加了情感的朦胧美,也体现出词人内心的迷茫。“梦来还隔一重帘”,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虚幻感。即使在梦中,也有一层帘幕相隔,无法真切地触及想要的东西。这里的“一重帘”象征着词人内心深处的障碍或无奈,使得美好的梦境也变得遥不可及,深刻地表现出词人的惆怅和失落。
4. 作品点评
纳兰性德的词作向来以深意与婉情见长,恰似这首精致小令,字里行间虽隐有“花间”词派的韵味,却又独具清丽自然之态,别树一帜。他仅用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生动景致,同时将深沉情感不露痕迹地融入其中,言简而意赅,情韵悠长,让人读来回味无穷,尽显其非凡的词章功力。
# 这一篇还是写春愁,又以春日之风雨烘衬,遂不单自怜幽独,且怀思之情又添,由愁浓而致似梦非梦的幻觉生起了,这是一种朦胧恍惚的境界,这境界表达了一种莫可名状惆帐。小词深而婉,清丽自然,若“花间”词语。
现代首都师范大学东方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张秉戊《纳兰词笺注》
下一篇:清·谭嗣同《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