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n
huáng
liǔ
·
·
yǒng
liǔ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sān
mián
wèi
xiē
zhà
dào
qiū
shí
jié
shù
xié
yáng
chán
gēng
céng
wǎn
líng
bié
wéi
píng
fēng
juǎn
kōng
qiè
cháng
tiáo
qīng
zhé
xiǎo
hèn
qiàn
shuō
jìn
piāo
líng
yóu
zhāng
tái
hóng
bǎn
qiáo
kōng
jiàn
qún
rén
jiù
xiǎo
fēng
cán
yuè

译文

三眠柳枝条还在风中飘荡,秋天就突然降临了。斜阳余晖洒在树梢上,树上寒蝉幽咽,经过灞陵离别。飞絮已经飘落水面成为浮萍,落叶被风吹卷,空留下悲凉凄切。不要轻易折断柳枝作离别,因为离别的怨恨还要由它来诉说。全都沦落漂泊、成了在章台(寻欢作乐之地)游荡的浪子。如今送别的红板桥上空空荡荡,游春浣裙的女子也已经离去,只留下清晓的风伴着残月。

逐句剖析

"三眠未歇":三眠柳枝条还在风中飘荡,

# 三眠:三眠柳,即柽柳(又名人柳)。此柳的柔弱枝条在风中摇曳,时时伏倒。《三辅故事》:汉苑中有柳状如人形,号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

"乍到秋时节":秋天就突然降临了。

"一树斜阳蝉更咽":斜阳余晖洒在树梢上,树上寒蝉幽咽,

"曾绾灞陵离别":经过灞陵离别。

# 灞陵:即霸陵,汉文帝之墓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李白《忆秦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絮已为萍风卷叶":飞絮已经飘落水面成为浮萍,落叶被风吹卷,

"空凄切":空留下悲凉凄切。

"长条莫轻折":不要轻易折断柳枝作离别,

"苏小恨、倩他说":因为离别的怨恨还要由它来诉说。

# 倩:请、请求。,苏小恨:喻与情人离别之怅恨。参见《卜算子·咏柳》注。

"尽飘零、":全都沦落漂泊、

"游冶章台客":成了在章台(寻欢作乐之地)游荡的浪子。

# 章台:此处指妓楼舞馆。唐韩翊以《章台柳》诗寻访柳氏,诗以章台借指长安,以章台柳暗喻长安柳氏。但因柳氏本娼女,故后人遂将章台街喻指娼家聚唇之所。,游冶:追求声色,寻欢作乐。

"红板桥空":如今送别的红板桥上空空荡荡,

# 红板桥:红色木板的桥。诗词中常代指情人分别之地。唐·白乐天《杨柳枝词》之四:“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晖。”

"溅裙人去":游春浣裙的女子也已经离去,

# 溅裙人:代指情人或某女子。典出《北齐书·窦泰传》。窦泰之母有娠,期而不产,大惧。有巫曰:“渡河浦裙,产子必易。”泰母从之,俄而生泰。后成为古代之风俗,谓女子有孕到河边洗裙,分娩必易。又,唐李商隐《柳枝词序》云:洛中里女子柳枝与商隐之弟李让山相遇相约,谓三日后她将“溅裙水上”来会。后以此典借指情人或情恋之事。贱:一作湔。

"依旧晓风残月":只留下清晓的风伴着残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淡黄柳·咏柳》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勾勒出一幅初秋时节弱柳扶风、满目凄清悲怆之画卷,将秋意之萧索凝于笔端;下阕则借柳寄情,以物喻人,抒发了物是人非、空余楼阁,以及个人漂泊无依、孤寂落寞之深沉哀愁。词人匠心独运,融情于景,借秋景之肃杀,映照出内心深处难以排遣的悲凉与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创作时间不详,然就其末句“红板桥空,湔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所蕴含的意境,昔日游春浣纱之佳人已杳然远逝,唯余晓风轻拂、残月孤悬之景,揣摩而言,此词或为词人寄情于其发妻,抑或沈宛之作,而尤以悼念亡妻之可能性为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词。此词以秋初之柳为吟咏对象,作为一篇咏柳佳构,纳兰性德匠心独运,开篇即以细腻笔触勾勒秋柳之景致,终章则以深情之笔抒发胸臆,景中含情,情由景生,完美实现了从写景到抒情的自然过渡。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絮已为萍风卷叶”通过柳絮化萍、落叶飘零的动态描写,将抽象的时光流逝具象化。凋敝秋景与“空凄切”的直抒胸臆相呼应,形成情景互渗的抒情结构。铺垫:“尽飘零游冶章台客。红板桥空,湔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围绕离别展开,营造凄凉意境,为词人坦然道别、默默祝福做意境铺垫,淋漓尽致写出词人悲凉心境 。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点明时节,“三眠未歇,乍到秋时节”,点出此刻正处初秋之境。一个“乍”字,将秋的突兀降临刻画得淋漓尽致,为后续抒写离别之苦悄然埋下伏笔。虽未直言离别,亦未着力刻画离别之态,但仅这一个“乍”字,便已将离别的伤感隐隐透露。“树斜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伤感如涟漪般蔓延开来,离别之情也随之自然引出。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树梢,更添几分日暮西山的迷茫与怅惘。紧接着,“絮已为萍风卷叶,空凄切”,直接描绘出柳条枯黄、柳叶飘零、柳絮化作浮萍随风而逝之景,宣告着秋天的正式到来。纳兰独自沉浸在悲切之中,感慨着季节的无情与人世间的沧桑变迁。下片中,纳兰却流露出温情脉脉之意,他轻声写道:“长条莫轻折。”劝诫人们莫要轻易折断柳条来诉说离别,即便离别满是遗憾,但只要不真正告别,内心便仍存有一丝温情。“苏小恨,倩他说”,此句提及一代名妓苏小小,其爱情故事凄婉哀怨,离别更是贯穿始终。纳兰借苏小小之典故,抒发自己的惆怅与伤感,达成了托物抒怀、借景言情之目的。而后两句“尽飘零游冶章台客。红板桥空,湔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自然也是围绕离别展开。此词写到此处,颇有几分柳永词作的风范,但纳兰的笔触更为干脆利落。既然红桥之上的离别已无法挽回,那便坦然道别,让自己与这晓风残月相伴,为离去之人默默祝福。整首词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悲凉的心境。

4. 作品点评

纵观整阕词作,于苍茫寥廓之景致间,尽显词人内心之悲戚孤寂。值此万物凋零的萧索秋日,词人置身于看似美好的景致之中,却难掩哀伤愁绪,字里行间弥漫着深沉的感伤。全词情韵哀婉动人,是首上乘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首所咏是为秋初之柳。上片写弱柳初秋,一派凄切悲凉之景。下片借柳托恨,无限人去楼空、孤苦无依之感。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清张秉成《纳兰词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释宗渭《横塘夜泊》

下一篇:清·朱彝尊《高阳台·桥影流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