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眠未歇":三眠柳枝条还在风中飘荡,
# 三眠:三眠柳,即柽柳(又名人柳)。此柳的柔弱枝条在风中摇曳,时时伏倒。《三辅故事》:汉苑中有柳状如人形,号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
"乍到秋时节":秋天就突然降临了。
"一树斜阳蝉更咽":斜阳余晖洒在树梢上,树上寒蝉幽咽,
"曾绾灞陵离别":经过灞陵离别。
# 灞陵:即霸陵,汉文帝之墓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李白《忆秦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絮已为萍风卷叶":飞絮已经飘落水面成为浮萍,落叶被风吹卷,
"空凄切":空留下悲凉凄切。
"长条莫轻折":不要轻易折断柳枝作离别,
"苏小恨、倩他说":因为离别的怨恨还要由它来诉说。
# 倩:请、请求。,苏小恨:喻与情人离别之怅恨。参见《卜算子·咏柳》注。
"尽飘零、":全都沦落漂泊、
"游冶章台客":成了在章台(寻欢作乐之地)游荡的浪子。
# 章台:此处指妓楼舞馆。唐韩翊以《章台柳》诗寻访柳氏,诗以章台借指长安,以章台柳暗喻长安柳氏。但因柳氏本娼女,故后人遂将章台街喻指娼家聚唇之所。,游冶:追求声色,寻欢作乐。
"红板桥空":如今送别的红板桥上空空荡荡,
# 红板桥:红色木板的桥。诗词中常代指情人分别之地。唐·白乐天《杨柳枝词》之四:“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晖。”
"溅裙人去":游春浣裙的女子也已经离去,
# 溅裙人:代指情人或某女子。典出《北齐书·窦泰传》。窦泰之母有娠,期而不产,大惧。有巫曰:“渡河浦裙,产子必易。”泰母从之,俄而生泰。后成为古代之风俗,谓女子有孕到河边洗裙,分娩必易。又,唐李商隐《柳枝词序》云:洛中里女子柳枝与商隐之弟李让山相遇相约,谓三日后她将“溅裙水上”来会。后以此典借指情人或情恋之事。贱:一作湔。
"依旧晓风残月":只留下清晓的风伴着残月。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词。此词以秋初之柳为吟咏对象,作为一篇咏柳佳构,纳兰性德匠心独运,开篇即以细腻笔触勾勒秋柳之景致,终章则以深情之笔抒发胸臆,景中含情,情由景生,完美实现了从写景到抒情的自然过渡。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絮已为萍风卷叶”通过柳絮化萍、落叶飘零的动态描写,将抽象的时光流逝具象化。凋敝秋景与“空凄切”的直抒胸臆相呼应,形成情景互渗的抒情结构。铺垫:“尽飘零游冶章台客。红板桥空,湔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围绕离别展开,营造凄凉意境,为词人坦然道别、默默祝福做意境铺垫,淋漓尽致写出词人悲凉心境 。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点明时节,“三眠未歇,乍到秋时节”,点出此刻正处初秋之境。一个“乍”字,将秋的突兀降临刻画得淋漓尽致,为后续抒写离别之苦悄然埋下伏笔。虽未直言离别,亦未着力刻画离别之态,但仅这一个“乍”字,便已将离别的伤感隐隐透露。“树斜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伤感如涟漪般蔓延开来,离别之情也随之自然引出。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树梢,更添几分日暮西山的迷茫与怅惘。紧接着,“絮已为萍风卷叶,空凄切”,直接描绘出柳条枯黄、柳叶飘零、柳絮化作浮萍随风而逝之景,宣告着秋天的正式到来。纳兰独自沉浸在悲切之中,感慨着季节的无情与人世间的沧桑变迁。下片中,纳兰却流露出温情脉脉之意,他轻声写道:“长条莫轻折。”劝诫人们莫要轻易折断柳条来诉说离别,即便离别满是遗憾,但只要不真正告别,内心便仍存有一丝温情。“苏小恨,倩他说”,此句提及一代名妓苏小小,其爱情故事凄婉哀怨,离别更是贯穿始终。纳兰借苏小小之典故,抒发自己的惆怅与伤感,达成了托物抒怀、借景言情之目的。而后两句“尽飘零游冶章台客。红板桥空,湔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自然也是围绕离别展开。此词写到此处,颇有几分柳永词作的风范,但纳兰的笔触更为干脆利落。既然红桥之上的离别已无法挽回,那便坦然道别,让自己与这晓风残月相伴,为离去之人默默祝福。整首词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悲凉的心境。
4. 作品点评
纵观整阕词作,于苍茫寥廓之景致间,尽显词人内心之悲戚孤寂。值此万物凋零的萧索秋日,词人置身于看似美好的景致之中,却难掩哀伤愁绪,字里行间弥漫着深沉的感伤。全词情韵哀婉动人,是首上乘之作。
# 此首所咏是为秋初之柳。上片写弱柳初秋,一派凄切悲凉之景。下片借柳托恨,无限人去楼空、孤苦无依之感。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清张秉成《纳兰词笺注》
上一篇:清·释宗渭《横塘夜泊》
下一篇:清·朱彝尊《高阳台·桥影流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