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mén
·
·
fēng
niǎo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fēng
niǎo
shuǐ
jìn
tiān
qīng
xiǎo
jìng
shī
湿
yún
qīng
wèi
liǎo
qíng
chūn
cǎo
cǎo
mèng
qīng
luó
shuí
sǎo
lián
wài
luò
huā
hóng
xiǎo
shuì
lái
qíng
qiāo
qiāo
chóu
chù
hǎo

译文

柔风细细,水面上映出一望无际的云朵。雨过天晴,然而这春色反而令人增添愁怨。梦中曾与伊人相守,轻轻地为你描画眉毛。梦醒则唯见帘外落花,这一怀愁绪该向何处排解呢。

逐句剖析

"风丝袅":柔风细细,

# 袅:随风摆动的样子。,风丝:风中的柳树枝条。

"水浸碧天清晓":水面上映出一望无际的云朵。

# 浸:浸染。

"一镜湿云青未了":雨过天晴,

# 青未了:青色一望无际。

"雨晴春草草":然而这春色反而令人增添愁怨。

# 草草:匆促之意,劳心烦恼。

"梦里轻螺谁扫":梦中曾与伊人相守,

# 轻螺谁扫:描画眉毛。螺:螺黛,古代女子画眉之墨,也叫螺子黛。谁:此为自指。扫:描画。

"帘外落花红小":轻轻地为你描画眉毛。

"独睡起来情悄悄":梦醒则唯见帘外落花,

# 悄悄:淡淡的忧愁,却又绵绵不断。

"寄愁何处好":这一怀愁绪该向何处排解呢。

# 寄:寄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谒金门·风丝袅》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词作。创作于康熙十五年,彼时纳兰性德在为考取功名而学习儒家经典、钻研八股文的同时,仍坚持诗词创作,此词便应运而生。上片以细腻笔触勾勒春日清晨美景,如“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用词精妙,借景抒情,初步流露出对春景的欣赏;后笔锋一转,“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借雨后略显杂乱之景,以景衬情,凸显离人烦忧。下片言情,“梦里轻螺谁扫”以问句开启,借梦境引出对佳人的思念,点明烦忧缘由;“帘外落花红小”借落花暗示时光流逝,烘托内心伤感;尾句“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直抒胸臆,将独处的孤寂与无处排遣的愁绪袒露无遗。全词属闺怨题材,以乐景衬哀情,情景交融,生动展现出闺中女子伤春、伤别的苦涩与孤寂,尽显婉约细腻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谒金门·风丝袅》是纳兰性德所写。创作缘由是康熙十五年,纳兰性德为考取功名,在学习儒家经典、研习《四书》《五经》及八股文写作之余,潜心诗词创作,这首词便诞生于这一时期。当时纳兰性德正为科举做准备,同时也没有停止在诗词领域的耕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作品。描绘了春日景物,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以乐景写哀情,借景抒发了闺中女子伤春、伤别的苦涩、孤寂之感。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阕“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描绘出春日风轻柔、水天相接的美好宜人之景,本应是令人愉悦的,但词人却从中看到愁绪,“春草草”三字表明美好的春色反而让离人更添忧烦,以明媚的春景反衬出离人的愁苦心境。对比:词中一喜(春晴美景、旖旎美梦)一悲(闺中人的相思之苦和伤离哀怨)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出伤春伤离的哀怨,使情感表达更为强烈。

3. 分段赏析

《谒金门·风丝袅》上阕中,“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形象上,生动展现出微风轻柔摇曳,水面倒映着澄澈蓝天的清晨春日景象,营造出清新优美的氛围;语言上,“袅”字精准地描绘出风的轻柔姿态,“浸”字则将水天相接的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用词细腻;表达技巧上,借景抒情,通过对春日美景的描绘,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内容主题上,初步流露出词人对春日的欣赏。“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形象方面,描绘出雨后天空如镜,湿润的云朵连绵不断,春日景色在雨晴后略显杂乱的情景;语言上,“湿云”“青未了”将雨后云的状态与天色的延续生动呈现,“春草草”则以简洁的表述传递出一种烦乱之感;表达技巧上,以景衬情,美好的雨后春景却引发词人的愁绪,突出内心的烦忧,内容主题上,进一步展现出离人面对春景时的复杂心境。下阕里,“梦里轻螺谁扫”,形象上,借助梦境提出疑问,引出对佳人的思念,将梦中情境具象化;语言上,简洁的表述却蕴含着深深的牵挂;表达技巧上,以问句开启下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内容主题上,点明词人烦忧的缘由是对佳人的惦念。“帘外落花红小”,形象方面,描绘出帘外红花渐渐凋零变小的画面,暗示时光流逝;语言上,“落花红小”简洁而生动地呈现出花朵衰败的景象;表达技巧上,借景抒情,以落花之景烘托出内心的伤感;内容主题上,进一步强化了词人的孤寂之感。“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形象上,刻画了词人独自睡醒后满怀愁绪却无处排遣的状态;语言上,直白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表达技巧上,直抒胸臆,将内心的孤寂与忧愁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内容主题上,深刻地抒发了词人的孤寂情怀,使整首词的情感达到高潮。

4. 作品点评

《谒金门·风丝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出其价值。写作特色上,上片写景时笔触细腻,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如“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这般清新优美的春日之景,用词精妙,如“袅”“浸”等字生动传神;下片言情直抒胸臆,如“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直白地袒露内心孤寂。全词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将春日的美好与词人内心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强烈。以其婉约细腻的风格,在纳兰性德的作品中占据一席之地,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文人在情感表达上的细腻与婉转,为研究纳兰性德的创作风格及彼时的文学风貌提供了典型范例,能让读者透过词句,深切体会到百年前词人内心那份难以言说的孤寂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草草”二字妙甚。“独睡”二句婉约。

清陈廷焯《云韶集》

# 在雨过天晴的春晨,闺中的少妇一觉醒来,不仅愁思缭乱,‘独睡起来情悄悄’是全诗的核心。这词格调轻巧俊美,和晏几道的词味很接近。

不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袁枚《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

下一篇:清·吴伟业《沁园春·观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