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é
mìng

朝代:清作者:袁枚浏览量:3
xìng
shēng
lái
běn
liú
shǒu
zhú
zhàng
guò
tōng
zhōu
fàn
lán
xiàng
xiǎo
yíng
cán
yuè
bǎn
lín
fēng
chàng
wǎn
qiū
liǎng
jiǎo
fān
chén
shì
jiān
dān
jìn
jīn
chóu
jīn
shòu
jiē
lái
shí
cūn
quǎn
fèi
xiū

译文

我生来如山野清流,不沾染世俗礼法的泥淖,手持竹杖漂泊过通州。破晓时分,我提饭篮迎着天边那将隐的残月,迎着秋风,敲响歌板吟唱晚秋的寂寥。双脚踢开这世间崎岖坎坷的道路,独肩扛起千古愁绪。如今不再接受嗟来之食,村里的狗又何必对着我汪汪叫个不停。

逐句剖析

"赋性生来本野流":我生来如山野清流,不沾染世俗礼法的泥淖,

# 野流:疏狂之徒,野蛮生长的人。

"手提竹杖过通州":手持竹杖漂泊过通州。

# 通州:这里应指江苏南通。

"饭篮向晓迎残月":破晓时分,我提饭篮迎着天边那将隐的残月,

"歌板临风唱晚秋":迎着秋风,敲响歌板吟唱晚秋的寂寥。

# 歌板:歌唱时打拍子定节奏的木板,有的以檀木制成,又称檀板。

"两脚踢翻尘世路":双脚踢开这世间崎岖坎坷的道路,

"一肩担尽古今愁":独肩扛起千古愁绪。

"如今不受嗟来食":如今不再接受嗟来之食,

"村犬何须吠不休":村里的狗又何必对着我汪汪叫个不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绝命词》是清代袁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尽显其洒脱不羁、刚正不阿的性情。开篇点明自己本就随性的天性,手持竹杖游走四方。中间两联描绘了四处漂泊,迎着残月出行、临风吟唱晚秋的生活,同时也展现出踢翻尘世路、担尽古今愁的豪迈与无奈。尾联则以不食嗟来之食表明气节,讽刺那些无端指责的人。写作上善用夸张与形象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塑造出诗人形象。整首诗风格豪迈,展现出袁枚面对世俗纷扰的傲然态度,于洒脱言辞中饱含愤懑与对自我坚持的执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乾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告归,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作为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抨击程朱理学和儒家“诗教”。对诗歌创作,袁枚主张直抒性情,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诗人应不为格律所拘。其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今人辑有《袁枚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赋性生来本野流,手提竹杖过通州”,直接表明诗人天性自由不羁,手提竹杖走过通州,展现出一种洒脱的形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饭篮向晓迎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通过“饭篮”“残月”“歌板”“晚秋”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清晨迎月、风中唱秋的画面,既写出了诗人生活的清苦,又体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颈联“两脚踢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的不屑和对古今忧愁的担当,彰显出诗人的豪情与胸怀。尾联“如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不休”,以“不受嗟来食”表明诗人的气节,以“村犬吠不休”衬托出诗人的坦然与坚定,同时也隐含着对世俗小人的讽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赵翼《后园居诗(其五)》

下一篇:清·乾隆《烟雨楼用韩子祁诗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