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草枯矣":平原上的草都枯萎了,
"重阳后、黄叶树骚骚":重阳节过后,黄叶在疾风中凋落。
# 骚骚:秋日风吹草木声。
"记玉勒青丝":记得骑马来此时,
# 玉勒青丝:玉饰之马衔及马缰绳。此代指骑马游春。
"落花时节":春日时节,
"曾逢拾翠":当时踏青,
# 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作首饰。后多代指女子或女子游春踏青。
"忽听吹箫":多么的意气风发。
"今来是、烧痕残碧尽":如今故地重游已是萧瑟肃杀,
"霜影乱红凋":空旷凋零。
"秋水映空":秋水映破长空,
"寒烟如织":寒烟弥漫,
# 寒烟如织:清寒浓郁的烟雾弥漫在四处。
"皂雕飞处":苍穹飞雕,
# 皂雕:一种黑色的大型猛禽。
"天惨云高":一片苍茫。
# 天惨:天色昏暗不明。
"人生须行乐":人生在世,须及时行乐,
"君知否":公子知道吗,
"容易两鬓萧萧":年华易逝。
"自与东君作别":自从春天过后,
# 东君:司春之神。
"刬地无聊":依旧心绪绪无聊。
# 刬地:只是、依旧、照旧。
"算功名何许":想想功名利禄算得了什么,
"此身博得":自己个人所得,
"短衣射虎":英姿勃发射猎,
# 短衣射虎:短衣,打猎的装束。射虎,用汉李广故事。《史记·李将军列传》:“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后在诗词中常以此形容英雄气概、英勇豪迈。
"沽酒西郊":不若借酒。
"便向夕阳影里":在夕阳下,
"倚马挥毫":挥毫泼墨那是何等畅快。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词,也是一首写行猎的词。上片布景,介绍了行猎的场景,描绘了秋天郊外的景色,营造出空廓凋零的氛围;下片说情,表达了人生在世应当及时行乐的观点,体现了词人慷慨激烈的壮怀和伤春悲秋、忆昔怀旧的情绪,抒发了岁月空老、平生不得志的身世之叹。全词词境绚丽、色感丰富,情调悲壮、意境沉雄。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下片中,词人通过“短衣射虎,沽酒西郊”等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将情感与景物紧密结合,使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3. 分段赏析
此词上片布景,描绘出行猎的场景。描述平原上草木枯萎,黄叶在风中发出声响。这是重阳节后郊外的景象。清秋时节,郊外平原,行猎的时间和地点,由此已清晰呈现。然而,置身于这场景中,却引发了对另一场景的回忆。接着,“今来是”,又将现场的场景拉回眼前。上片用“枯”“残”“惨”等字眼,展现出今日郊原的萧瑟之景,并以记忆中往昔的“玉勒青丝”加以对比,更凸显出今日郊原的萧瑟,完成布景。下片说情,表达人生在世应当及时行乐的观点。此生若能穿着短衣,在原野上打猎,到西郊的酒馆,大碗畅饮,趁着黄昏,靠在马背上,在夕阳的余晖中,随意挥毫泼墨。下片围绕眼前之事,叙述观感,通过“短衣射虎”这一场景,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的看法。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情调悲壮,意境沉雄,艺术造诣极高,仿佛已达化境。词人巧妙地运用了黄、青、翠、碧、红、皂、惨、白等多种对比鲜明的颜色,使词的意境绚丽多彩,色彩感极为丰富。在描写秋景和猎事的过程中,词人穿插进拾翠女子的青春形象,堪称妙笔生花,如同苏轼笔下有小乔的灵动,辛弃疾词中有红襟翠袖的柔情,但又比二者更具活力与诗意之美。因此,将她视作一种象征,以词中下片的“东君”来称呼她,也毫不为过。这样的写法,让全词在刚健中带有柔美,在直率中蕴含妩媚,堪称豪放词中的一种独特风格。
# 豪情云举,想见秋岗盘马时。
清田茂遇《清平初选后集》
# 意境虽不甚深,风骨渐能骞举,视短调为有进。更进庶几沉着矣。歇拍“便向夕阳”云云,嫌平易无远致。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
上一篇:清·乾隆《烟雨楼用韩子祁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