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花摇影":烛光摇曳,烛影晃动,
# 烛花摇影:谓烛影晃动。
"冷透疏衾刚欲醒":寒意侵入轻薄的被子,我刚刚从睡梦中醒来。
# 疏衾:单薄的被子。
"待不思量":想要不再去思念你,
# 待不思量:谓打算不去思念对方。
"不许孤眠不断肠":可是孤身一人入眠就没有不断肠的。
# 不许孤眠不断肠:谓孤眠没有不断肠的,即孤眠总是断肠。
"茫茫碧落":茫茫的青天之下,
# 碧落:青天。“碧落”是道家所称东方第一层天,因碧霞满空而称“碧落”。
"天上人间情一诺":无论天上还是人间,我们曾经的深情誓言始终不变。
# 天上人间情一诺:指超越生死的爱情誓言。据陈鸿《长恨歌传》载,天宝十年七月七日之夜唐明皇与杨贵妃在骊山行宫,因感牛郎织女之事而相许永结同心。一诺,指说话守信用。《史记·季布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
"银汉难通":银河横亘难以相通,
# 银汉:银河。
"稳耐风波愿始从":只有坚忍承受一切患难与波折,才能实现我们的誓言。
# 稳耐风波愿始从:谓甘愿忍受人生的患难,一切从头开始。耐,忍受。风波,喻指患难。愿,愿望。始,才。从,遂愿。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人词,通过描写一个女子午夜梦醒时的情景,展现了她的孤独、凄凉以及对远方之人深深的思念。
2. 写作手法
用典:此词多处用典,如“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化用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不思量,自难忘”:意思是你我夫妻生死相隔已经整整十年,强忍着不去思念,可终究难以忘怀。苏轼通过这一句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作者借用这个典故表达出对爱情的忠贞和坚守。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烛花摇影,冷透疏衾刚欲醒”,便勾勒出一幅烛影摇曳、似梦非梦的凄冷画面。“烛花摇影”作为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在不同词人笔下呈现出各异风格。如宋代方千里《还京乐》中“怅画烛摇影,易积银盘红泪”,尽显繁丽绮艳的花间风情;洪咨夔《浣溪沙》里“烛摇斜吹泪空煎”,则含婉转悲戚之意。在纳兰性德的词作中,“灯”的意象频繁出现。于凄清孤寂的夜晚,“灯”能带来温暖与光明,承载着家的安恬气息。而孤独之人面对青灯,往往思绪万千,心中藏着道不尽的情思。事实上,纳兰此前的悼亡词里,曾多次提及“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共银釭”这一生活细节——妻子离世前半月,仍拖着病体剪灯花,那剪刀声响,始终萦绕在纳兰耳畔。这一细节,或许正是解读“烛花摇影”的关键所在。“冷透疏衾”中,“疏衾”既指单薄的被子,也暗喻因孤身独眠而显得空荡的被衾。“冷透”并非单纯的体感之寒,更是由孤寂而生的内心寒意,一个“透”字,将词人悲凉至极的心境展露无遗。“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两句,明显化用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之意。纳兰在此运用反语,看似说不想念,实则思绪翻涌,独眠时痛苦断肠。下片“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纳兰化用白居易《长恨歌》中“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之句,营造出阔大悠远的意境,笔力遒劲。紧接着,一句“天上人间情一诺”,直抒胸臆,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展露无遗,令人不禁联想到“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般生死相依的誓言。结句“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更是饱含深情与坚定。“银汉难通”巧妙化用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典故,点明银河阻隔、相见艰难;“稳耐风波愿始从”则表达出,唯有历经重重磨难、坚守初心,方能实现与爱人重逢的心愿,尽显词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
# 此词写尽了相思的惆怅失落和无奈。
现代聂小晴《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合集》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下一篇:清·曹雪芹《螃蟹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