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歇梧桐泪乍收":秋雨停了,梧桐树叶不再滴雨,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泪,
# 雨歇梧桐泪乍收:此言秋雨停了,梧桐树叶不再滴雨,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泪。
"遣怀翻自忆从头":重新反复回忆,释放自己的情怀。
# 翻:同“反”。,遣怀:犹遣兴。
"摘花销恨旧风流":想当初曾与思念之人有过美好的风流往事。
# 摘花销恨旧风流:意思是当初曾与她有过美好的风流的往事。杜甫《佳人》:“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帘影碧桃人已去":(回忆)那美丽的身影、如桃花般的面容,但人已离去(可是人却不知何处去了),
# 碧桃:桃树的一种。花重瓣,不结实,供观赏和药用。
"屧痕苍藓径空留":只空空留下那娇小的鞋痕在长满苍藓的小径上。
# 屧痕苍藓径空留:此言长满苍藓的小径上,那娇小的鞋痕犹在,可是人却不知何处去了。屧痕:即鞋痕。苍藓:苔藓。
"两眉何处月如钩":思恋之人在何处,只有孤单的如钩明月。
# 两眉:两弯秀眉,这里代指所思恋之人。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浣溪沙·雨歇梧桐泪乍收》是一首悼亡怀人词。全篇以景载情,将追怀故人的幽思、绵邈难寄的相思,熔铸于秋雨梧桐、碧桃帘影等意象之中。词人借“好景不长”的物候流转,暗喻人生聚散无常的苍凉,终归于“月如钩”的孤寂之叹,其情缠绵悱恻,其意凄婉哀绝,读之令人心弦震颤,不忍卒读。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雨歇梧桐泪乍收”,秋雨停歇,梧桐不再滴雨,好似泪水乍收。借雨歇梧桐之景,抒发内心的伤感。秋雨、梧桐常与离愁别绪相连,此处借景将词人的离恨别情含蓄道出,让读者能感受到其深沉的愁绪。情景交融:“雨歇梧桐泪乍收”,把雨打梧桐之景与离恨别情交融在“泪”字上。雨停似泪收,景中含情,情因景生,营造出一种忧伤氛围,既展现出外在秋雨梧桐的萧瑟之景,又体现出词人内心的伤感之情,情景浑然一体。双关:“泪乍收”语涉双关。一方面可理解为梧桐停止滴雨,如同停止流泪,赋予梧桐人性;另一方面指词人听闻秋雨暂歇,不再流泪。无论哪种理解,都凸显出词人的伤感,增添了朦胧意境。对仗:“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苍藓径空留”,“帘影碧桃”与“屧痕苍藓”对仗工整。词性相对,“帘影”对“屧痕”,“碧桃”对“苍藓”;结构相同,均为偏正结构。此联对仗使词句富有节奏感与形式美,也更深刻地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怅惘。虚实结合:“帘影碧桃人已去”是实写,眼前竹帘上映着碧桃树影,人却已不在;“屧痕苍藓径空留”中,“屧痕苍藓”是词人心中所想,并非实景,属于虚写,而小径空留在眼前是实。虚实结合,突出人去楼空的寂寞,强化了思念之情。
3. 分段赏析
此词之上阕,开篇即拈出“梧桐兼雨”这一经典意象,此意象素为文人墨客用以勾勒萧瑟之境,而梧桐细雨所承载的情感,自古便与离愁别绪紧密交织。此句匠心独运,将雨打梧桐之景与离恨别情凝于“泪”字之中,雨泪相映,情景交融,浑然天成。“梧桐雨”与“流泪”皆能唤起读者对离情的共鸣,作者仅以“雨歇梧桐”与“泪乍收”并置,便赋予梧桐以灵性,使其仿佛亦在为离人伤怀,而秋雨亦成了其情感的宣泄。“泪乍收”一语双关,既可解作梧桐停雨如止泪,显其通灵含情;亦可视为词人闻雨暂歇而止泪,伤情之态,跃然纸上。无论何种解读,词人之伤感皆贯穿始终,更添朦胧意境。“遣怀”二句,正承此伤感之情,如余音绕梁,将前文造景之绪推向高潮。泪眼初收,思绪已飘向过往,欲借回忆以遣愁怀。此中感怀,自与故人旧事相关,当指与昔日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然时光荏苒,甜蜜浪漫皆成“旧风流”,一“旧”字,尽显岁月沧桑,词人感慨,溢于言表。下阕承“旧风流”之意,笔锋一转,描绘眼前空寂之景。前二句尽写眼前实景,竹帘映碧桃,花径留鞋印,然伊人已杳,徒增伤感。“帘影碧桃”与“屧痕苍藓”对仗工整,意境典雅,抒发好景难再之叹与怅惘之情。“空留”二字,尽显无奈与感慨。写景虚实相生,景中含情,可见虚实安排非随意为之。帘影碧桃,伊人不在,实景实情;“屧痕苍藓”则非实景,乃词人心中所想,伊人离去,足迹犹存,唯余词人心中怅惘。“径空留”意指小路寂然,斜陈眼前,然“空”非外在虚无,实为内心空虚,茫然无措。结句由新月联想到伊人双眉,然不知其今在何方,相思之情,刻骨铭心,跃然纸上。
4. 作品点评
全篇字句间流转着缠绵悱恻的幽情,笔锋所至皆成惆怅之音,读来令人心弦震颤,余韵难平。
# 几许依恋,几许情愫,凭空添了很多牵挂和烦恼。个中滋味,唯有自知。却仍固执的坚持而骄傲,不愿放弃,因为那正是想要追求的真与美,智与善。
不详学者,纳兰词研究员田萍
上一篇:清·庄棫《相见欢·深林几处啼鹃》
下一篇:清·高鹗《苏幕遮·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