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谁唤下楼梯":夕阳西下,是谁把她从楼上唤出,
"一握香荑":她的手指,柔嫩如荑。
# 香荑:原指散发着芳香的嫩草,此处指女子柔嫩的手指。荑(tí),茅草的嫩芽。
"回头忍笑阶前立":回眸巧笑站在台阶前,
"总无语":尽管一语不发,
# 总:通“纵”,即使,纵然。
"也依依":却依然很美丽。
#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笺书直恁无凭据":信中约定好却没能如期而至,
# 无凭据:不能凭信,难以料定。指书信中的期约竟如此不足凭信,即谓“误期、爽约”之意。,直恁:恁(nèn),竟然如此。,笺书:信札,文书。
"休说相思":就不要再说什么相思。
"劝伊好向红窗醉":劝你沉醉在小窗,
"须莫及":还没到,
"落花时":落花相见的时候。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落花时·夕阳谁唤下楼梯》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闺怨词,采用双调四十八字的词牌格式,上阕三平韵,下阕两平韵。该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恋人相会时的微妙互动,通过女子的情态与心理变化,展现了爱情中既亲昵又嗔怨的复杂情感,同时暗含对韶华易逝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比喻:“一握香荑”以初生白茅(“荑”)的柔嫩洁白,暗喻女子手指的纤细温润。此喻将触觉(“柔”)与嗅觉(“香”)通感叠加,既凸显肢体之美,又暗示亲密接触的短暂珍稀(“一握”),为下文的“无语依依”埋下留恋伏笔。
3. 分段赏析
上阕:首句“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以动态场景切入,夕阳与楼梯的意象形成时间与空间的交织,暗喻古代男女约会的隐秘性。通过“香荑”这一源自《诗经·硕人》的典故,以白茅嫩芽喻女子柔荑,不着痕迹地刻画了伊人的纤柔之美。后三句“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采用白描手法,细腻捕捉少女的娇羞情态——“忍笑”展现欲语还休的矜持,“无语”却“依依”的矛盾心理,将恋爱中欲近还远的微妙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词人通过动作、神态的层次递进,仅用十余字便使人物跃然纸上,体现了对女性心理的精准把握。下阕:“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道破上阕悬念,以书信失约的细节揭示女子佯嗔实眷的复杂心态。此处“直恁”的嗔怪语气,既是对爽约的埋怨,亦暗含对情郎在意程度的试探,娇俏中带着期许。末句“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笔锋一转,从赌气转为抚慰,以“红窗醉”的及时行乐之意,呼应“有花堪折直须折”的古典情爱观。落花意象既点明词牌,又隐喻青春易逝,使小儿女的情态描摹陡然升华至生命哲思,形成情感与哲理的共振。
4. 作品点评
《落花时·夕阳谁唤下楼梯》此词以情人幽会为表,以情态描摹为骨,在动作与心理的交替描摹中流转出灵动的叙事节奏。上阕"香荑""忍笑"等意象承袭《诗经》比兴传统,却将庄重典雅的贵族美学转化为更具人间烟火气的白描;下阕嗔语与劝醉的矛盾情态,又将市井化的恋爱场景提炼出"须莫及、落花时"的哲学意味,形成雅俗交融的独特张力。纳兰性德在此展现出对传统词体的突破性改造:既承北宋小令"要眇宜修"的特质,如晏殊《清平乐》"人面不知何处"的含蓄留白,又通过"直恁无凭据"等口语化表达注入鲜活生气。其最可贵处在于以士大夫笔墨写儿女情长时,始终把握着情感书写的分寸感——在香艳题材中坚守雅正之格,于亲昵处见珍重之情。这种"以乐景写幽情"的技法,较之柳永"针线闲拈伴伊坐"的直露、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的绮靡,显然更接近文人词"艳而不淫"的理想境界。
# 这首小词很有情趣,也很有些戏剧化的情景。词里所刻画的是恋人相会时既相亲又娇嗔的场面。上阕说在夕阳中她手握一把香草,从楼上被人唤出。下得楼来,她却“回头忍笑阶前立”,一语不发。下阕说她嗔怪信中相约而爽约,故请不必再说对我的相思了。下二句一转,以调皮的口吻作了一番劝慰。其中她的形貌神情,彼此且亲且嗔的复杂心态,活灵活现。小词而能如此刻画传神的是妙造。
现代首都师范大学东方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张秉戍《纳兰词笺注》
# 词写当日邂逅之温馨场面:最令词人销魂的,是佳人阶前忍笑回头的那一刹那。那个时刻,正值夕阳西下,佳人为他人所唤,从小楼缓步而下,伫立阶前,回眸一笑,秋波一转, “便铁石人也意惹情牵”。这一场面永远驻留在脑海,但此后无由相见,连书信没法写,真令人沮丧,只好向红窗一醉以化解心中愁怅。
现代武汉大学教授闵泽平《纳兰词全编》
上一篇:清·朱彝尊《长亭怨慢·雁》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