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ā
shí
·
·
yáng
shuí
huàn
xià
lóu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yáng
shuí
huàn
xià
lóu
xiāng
huí
tóu
rěn
xiào
jiē
qián
zòng
jiān
shū
zhí
nèn
píng
xiū
shuō
xiàng
quàn
hǎo
xiàng
hóng
chuāng
zuì
luò
huā
shí

译文

夕阳西下,是谁把她从楼上唤出,她的手指,柔嫩如荑。回眸巧笑站在台阶前,尽管一语不发,却依然很美丽。信中约定好却没能如期而至,就不要再说什么相思。劝你沉醉在小窗,还没到,落花相见的时候。

逐句剖析

"夕阳谁唤下楼梯":夕阳西下,是谁把她从楼上唤出,

"一握香荑":她的手指,柔嫩如荑。

# 香荑:原指散发着芳香的嫩草,此处指女子柔嫩的手指。荑(tí),茅草的嫩芽。

"回头忍笑阶前立":回眸巧笑站在台阶前,

"总无语":尽管一语不发,

# 总:通“纵”,即使,纵然。

"也依依":却依然很美丽。

#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笺书直恁无凭据":信中约定好却没能如期而至,

# 无凭据:不能凭信,难以料定。指书信中的期约竟如此不足凭信,即谓“误期、爽约”之意。,直恁:恁(nèn),竟然如此。,笺书:信札,文书。

"休说相思":就不要再说什么相思。

"劝伊好向红窗醉":劝你沉醉在小窗,

"须莫及":还没到,

"落花时":落花相见的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落花时·夕阳谁唤下楼梯》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闺怨词。以恋人约会场景为切入点,聚焦少女情态与相思心绪。上阕以“夕阳”“楼梯”等意象勾勒少女娇羞赴约的生动画面;下阕转写其久候音信无果的失落,末句以旁观视角劝诫珍惜青春,莫负韶华。白描与议论结合,人物情态刻画细腻,结尾跳出抒情主体,赋予词作理性思辨色彩。语言清丽浅近,在纳兰词哀婉基调中独显轻快明畅之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落花时·夕阳谁唤下楼梯》的具体创作时间虽无明确记载,但通过纳兰性德的生平轨迹可窥见其情感脉络。作为清初词坛的性情中人,他常以自然意象承载细腻情思,此作正是其爱情词中颇具生活气息的典范。词中"画裙轻放茶盏"等细节描写,展现了才子佳人相会时的柔情蜜意,那些欲语还休的眼波流转与暗含娇嗔的举止互动,既透露出恋人间的亲昵默契,又暗含着对易逝韶光的淡淡惆怅。这种将日常片段升华为永恒诗意的笔法,恰是纳兰词作跨越时空仍能引发共鸣的独特魅力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落花时·夕阳谁唤下楼梯》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闺怨词,采用双调四十八字的词牌格式,上阕三平韵,下阕两平韵。该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恋人相会时的微妙互动,通过女子的情态与心理变化,展现了爱情中既亲昵又嗔怨的复杂情感,同时暗含对韶华易逝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比喻:“一握香荑”以初生白茅(“荑”)的柔嫩洁白,暗喻女子手指的纤细温润。此喻将触觉(“柔”)与嗅觉(“香”)通感叠加,既凸显肢体之美,又暗示亲密接触的短暂珍稀(“一握”),为下文的“无语依依”埋下留恋伏笔。

3. 分段赏析

上阕:首句“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以动态场景切入,夕阳与楼梯的意象形成时间与空间的交织,暗喻古代男女约会的隐秘性。通过“香荑”这一源自《诗经·硕人》的典故,以白茅嫩芽喻女子柔荑,不着痕迹地刻画了伊人的纤柔之美。后三句“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采用白描手法,细腻捕捉少女的娇羞情态——“忍笑”展现欲语还休的矜持,“无语”却“依依”的矛盾心理,将恋爱中欲近还远的微妙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词人通过动作、神态的层次递进,仅用十余字便使人物跃然纸上,体现了对女性心理的精准把握。下阕:“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道破上阕悬念,以书信失约的细节揭示女子佯嗔实眷的复杂心态。此处“直恁”的嗔怪语气,既是对爽约的埋怨,亦暗含对情郎在意程度的试探,娇俏中带着期许。末句“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笔锋一转,从赌气转为抚慰,以“红窗醉”的及时行乐之意,呼应“有花堪折直须折”的古典情爱观。落花意象既点明词牌,又隐喻青春易逝,使小儿女的情态描摹陡然升华至生命哲思,形成情感与哲理的共振。

4. 作品点评

《落花时·夕阳谁唤下楼梯》此词以情人幽会为表,以情态描摹为骨,在动作与心理的交替描摹中流转出灵动的叙事节奏。上阕"香荑""忍笑"等意象承袭《诗经》比兴传统,却将庄重典雅的贵族美学转化为更具人间烟火气的白描;下阕嗔语与劝醉的矛盾情态,又将市井化的恋爱场景提炼出"须莫及、落花时"的哲学意味,形成雅俗交融的独特张力。纳兰性德在此展现出对传统词体的突破性改造:既承北宋小令"要眇宜修"的特质,如晏殊《清平乐》"人面不知何处"的含蓄留白,又通过"直恁无凭据"等口语化表达注入鲜活生气。其最可贵处在于以士大夫笔墨写儿女情长时,始终把握着情感书写的分寸感——在香艳题材中坚守雅正之格,于亲昵处见珍重之情。这种"以乐景写幽情"的技法,较之柳永"针线闲拈伴伊坐"的直露、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的绮靡,显然更接近文人词"艳而不淫"的理想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小词很有情趣,也很有些戏剧化的情景。词里所刻画的是恋人相会时既相亲又娇嗔的场面。上阕说在夕阳中她手握一把香草,从楼上被人唤出。下得楼来,她却“回头忍笑阶前立”,一语不发。下阕说她嗔怪信中相约而爽约,故请不必再说对我的相思了。下二句一转,以调皮的口吻作了一番劝慰。其中她的形貌神情,彼此且亲且嗔的复杂心态,活灵活现。小词而能如此刻画传神的是妙造。

现代首都师范大学东方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张秉戍《纳兰词笺注》

# 词写当日邂逅之温馨场面:最令词人销魂的,是佳人阶前忍笑回头的那一刹那。那个时刻,正值夕阳西下,佳人为他人所唤,从小楼缓步而下,伫立阶前,回眸一笑,秋波一转, “便铁石人也意惹情牵”。这一场面永远驻留在脑海,但此后无由相见,连书信没法写,真令人沮丧,只好向红窗一醉以化解心中愁怅。

现代武汉大学教授闵泽平《纳兰词全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朱彝尊《长亭怨慢·雁》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浣溪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