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灰尽":心如死灰,
"有发未全僧":除了蓄发之外,却已似半个出家人。
"风雨消磨生死别":在风雨的侵蚀下,我与她生死两隔,
"似曾相识只孤檠":在那似曾相识的孤灯之下,
# 孤檠:即孤灯。
"情在不能醒":愁情萦怀,梦不能醒。
"摇落后":花朵凋零之后,
# 摇落:凋残,零落。
"清吹那堪听":即使清风再怎么吹拂,也将无动于衷。
# 清吹:清风,此指秋风。
"淅沥暗飘金井叶":雨声淅沥,落叶飘零于金井,
# 金井:井栏上有雕饰之井。
"乍闻风定又钟声":忽然间听到风停后传来的一阵钟声,
"薄福荐倾城":自己福分太浅,纵有如花美眷、可意情人,却也常在生离死别中。
# 倾城:指貌美的女子,这里代指卢氏。,荐:进献、送上。,薄福:词人自谓。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悼亡题材的词。描绘了纳兰性德宿双林禅院时,因爱妻已逝而心灰意冷,对着孤灯,在风雨、钟声等凄清之景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与自身悲痛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上片中“似曾相识只孤檠”,眼前孤灯是实写,摇曳光影勾起往昔夫妻相伴温馨画面,往昔回忆为虚写,虚实相映,强化对亡妻思念。反衬:以虚衬实,下片“薄福荐倾城”,“薄福”是现实心境,为实,想象往昔夫妻恩爱的美满场景是虚,以虚衬实,尽显失去爱妻后的痛苦与遗憾,拓展词的意境,深沉表达眷恋。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心灰尽、有发未全僧”,直白袒露纳兰性德此时心境,他虽未剃度,却已心如死灰,尘世于他再无吸引力,仿若只是在残生中坐等时光流逝,足见爱妻离世给他造成的巨大打击,让他对生活的热忱瞬间熄灭。紧接着“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他在与亡妻的生死隔绝中备受煎熬,那一盏孤灯摇曳,光影恍惚间仿佛回到往昔,往昔的温情仍在,可现实却是冰冷残酷,他沉浸在对亡妻的思念中无法自拔,伤悼之意溢于言表,尽显夫妻间的情深意笃。下片:“薄福荐倾城”,短短五字饱含纳兰无尽的悲叹与遗憾,他自怨福薄,认为自己无福消受如卢氏这般倾国倾城、温柔贤惠的伴侣,只能在失去之后,于孤独寂寞中长吁短叹,怅惘昔日的恩爱甜蜜已化为泡影,余生都要在这刻骨铭心的思念里度过,读来令人心酸,深刻展现出纳兰于爱情的真挚纯粹,以及对亡妻难以释怀的眷恋。
4. 作品点评
纳兰深受佛道影响,在词作中多有流露,本篇尤甚。他把佛道思想、情致融入恋情,词里既有尘世眷恋,又含出世淡然,两者交织,令情感扑朔迷离、意境深曲委婉,尽显独特词风。
# 此词为悼念卢氏而作,可无疑。
现代纳兰词研究员张草纫《纳兰词笺注》
# 这首词写尽离别辛酸泪,却又不失清新淡雅,实属佳作。
不详作家聂小晴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浣溪沙》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