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飘零不可怜":谁说花儿凋零不令人生起怜爱之情呢?
# 飘零:飘落零散。
"旧游时节好花天":当年同游之时正是春花竞放的美好时光。
# 旧游:昔日之游。
"断肠人去自今年":而今友人已去,空余自己独身一人。
# 今年:今,一作经。经年,一年或一年以上。,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
"一片晕红疑着雨":眼前一片红花刚刚被春雨打湿花瓣,
# 着雨:着,一作著。著雨,春雨微著。,疑:一作才。,晕红:形容海棠花的色泽。
"晚风吹掠鬓云偏":傍晚的风轻轻吹拂,把如云朵般的鬓发吹得偏向了一边。
# 晚风吹掠鬓云偏:一作几丝柔绿乍和烟。柔绿:柔嫩的绿柳。一说嫩绿的叶子。
"倩魂销尽夕阳前":在夕阳落照前的美景令少女为之梦断魂销。
# 销尽:茫然若失,消散。,倩魂:指少女美好的心魂。典出陈玄祐《离魂记》里倩娘离魂的故事。
"西郊冯氏园看海棠":在西郊的冯氏园子里观赏海棠花,
# 西郊冯氏园:明万历时大珰冯保之园,旧址位于今北京广安门外小屯。园主人冯氏园艺精湛,使得此园曾名极一时。龚鼎孳在京师时曾多次到该处看海棠。
"因忆《香严词》有感":因而回忆起《香严词》并有所感触。
# 香严词:清初龚鼎孳词集《香严词存稿》的简称,后易名《定山诗余》,中有《菩萨蛮·上巳前一日西郊冯氏园看海棠》、《罗敷媚·朱右司马招集西郊冯氏园看海棠》等数首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属于伤春怀人题材的词。描绘了词人面对眼前飘零之景,回忆起旧游时的美好花天,感慨断肠之人离去已多年。通过“一片晕红疑着雨,晚风吹掠鬓云偏”等景象,营造出凄美、朦胧且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离去之人深深的思念与惆怅伤感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叹惋。
2. 写作手法
拟人:“倩魂销尽夕阳前”将落花拟人化,赋予其“倩魂”,使怜惜之情更生动,且以夕阳为背景,营造凄美氛围,余味无穷。
3. 分段赏析
上片“谁道飘零不可怜”,此句一出,宛如一扇时光之门豁然开启,引领读者踏入那绚烂却又带着淡淡哀愁的暮春之境。彼时,繁花似雪漫天飞舞,一树树海棠花肆意绽放,仿佛在热烈地喧嚷、欢快地嬉戏,在一片祥和宁静之中,生命的灵动肆意飘荡。这般凄美而动人的景致,不禁让人油然而生怜爱与叹息之意。古人常言,词的精妙结构在于似断实连,看似毫无关联的语句,却能在不经意间紧密相连。“谁道飘零不可怜”正具备这样的奇妙之处。它与后续的“旧游时节好花天”以及“断肠人去自经年”两句,一句着眼当下,一句回溯往昔,一句直面现实,看似各自独立、毫无关联,实则在词意上丝丝入扣、紧密相接。同样是飘零之感,却因时间的流转、人事的变迁,承载着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此句不仅将词人当下内心的悲凉毫无保留地凸显出来,更为后文对现实场景的细腻描绘埋下了伏笔。纳兰性德并未遵循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常规词法,而是另辟蹊径,开篇便抛出“谁道飘零不可怜”这一饱含深情的感慨,这种别出心裁的创作手法,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令人眼前一亮,心生惊叹。紧接着的“旧游时节好花天”,巧妙地点明词人此刻正身处故地重游的情境之中。熟悉的景致如同记忆的导火索,轻而易举地勾起了往昔那些美好的回忆。然而,词人并未详细铺陈当年的具体场景,仅仅用“好花天”这简洁的三个字,便精准地勾勒出曾经那相同的时令与场景。今时今日,物虽依旧,人却已非,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让人肝肠寸断?此处,词人运用了隐显结合的高超写作手法,他仅仅描绘了游览时的天气状况,却将佳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等细节全部隐去,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这种以“隐”促“显”的手法,实在是高明之极,极大地拓展了词的意境深度与广度。下片笔锋一转,进入对景物的细致刻画。“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词人巧妙地运用如烟般的嫩绿柳枝来衬托刚刚经雨的嫣红花朵,一红一绿,相互映衬,画面美不胜收。其中,“晕”字堪称神来之笔,它不仅细腻地描绘出花朵在雨水浸润后色彩的微妙变化,从娇艳欲滴到晕染开的朦胧之美,同时也精准地传递出词人置身于花丛之中时那独特而细腻的内心感受。结尾处“倩魂销尽夕阳前”,词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落花赋予了灵动的“倩魂”,仿佛它们也有着生命的消逝与哀伤,对落花的怜惜之情跃然纸上。以夕阳西下的余晖为背景,整个画面更添几分凄美之感。同时,这一句也与上片开篇的“谁道飘零不可怜”遥相呼应,使全词在结构上浑然一体,余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整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如涓涓细流,汇聚成一汪饱含着悲凉、痛苦、伤心、悔恨,以及绝望与希望相互交织的情感之海,词意凄婉决绝,满溢着一种对命运无常的无可奈何之情,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4. 作品点评
词人表面倾诉的是情,却在不经意间,将深刻的人生哲理融入其中。细品之下,消逝的又岂止是花魂。随着花朵的凋零与春天的离去,那些美好的时光、青春岁月以及如梦幻般易逝的爱情,都悄然远去。美好的事物似乎总是短暂得令人惋惜,它们宛如流星划过夜空,璀璨却转瞬即逝。人生恰似一场红尘大梦,无论绽放时多么绚烂夺目,最终都逃不过飘零的宿命。这首诗词的精妙之处,便在于能于短暂的瞬间,展现出亘古不变的道理;从微小的尘埃里,映照出广阔无垠的世界;在有限的词句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深意。全词笔触极为婉媚,营造出的意境空灵虚幻,给人一种恍惚迷离之感。读罢,那悠悠情思仿佛在心底不断回荡,令人沉浸其中,感慨万千,久久难以释怀。
# 柔情一缕,能令九转肠回。虽“山抹微云”君,不能道也。
清王鸿绪《词苑丛谈》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高楼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