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戚复戚戚":忧愁又忧愁,
"高楼月如雪":我站在高楼上,月亮洁白如雪。
"二八正婵娟":十六岁的她正值美好年华,
"月明翡翠钿":月光下,她头上的翡翠首饰闪闪发光。
"由来工织锦":她向来擅长织锦,
"生小倚朱弦":从小就喜欢弹奏朱红色的琴弦。
"朱弦岂解愁":从小就喜欢弹奏朱红色的琴弦。
"素手似云浮":她的素手就像漂浮的云朵一样美丽。
"一声落天上":她的琴声一声传向天际,
"闻者皆泪流":听到的人都忍不住流下眼泪。
"别郎已经年":自从与郎君分别已经多年,
"望郎出楼前":我每天都在楼前盼望郎君归来。
"青天入海水":青天仿佛沉入大海,
# 入:一作如。
"碧月如珠圆":碧绿的月亮像珍珠一样圆。
"月圆已复缺":月亮圆了又缺,
# 已:一作以。
"不见长安客":始终不见我心意的长安客人。
"古道白于霜":古老的道路上白霜浓重,
"沙灭行人迹":沙地上行人的足迹都已消失。
"月出光在天":月亮升起时,月光洒在天边,
"月高光在地":月亮升高后,月光洒在大地上。
"何当同心人":什么时候才能与同心之人相聚,
"两两不相弃":两人永远不分离。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戚戚复戚戚,高楼月如雪”,开篇以叠词“戚戚”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忧愁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高楼月如雪”,诗人站在高楼上,看到月亮洁白似雪,将月色描绘得纯净而又清冷,烘托出内心的孤寂与忧愁,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好铺垫。中间两句:“二八正婵娟,月明翡翠钿”,引入一位女子形象,“二八正婵娟”点明女子正值十六岁的美好年华,“婵娟”形容女子容貌美丽。“月明翡翠钿”,在明亮月光的映照下,女子头上的翡翠首饰闪闪发光,从侧面烘托出女子的美丽动人,也为下文展现女子的情感做铺垫。中间两句:“由来工织锦,生小倚朱弦”,进一步描写女子的才艺,“由来工织锦”表明女子向来擅长织锦,“生小已抚朱弦”说明她从小就喜欢弹奏朱红色的琴弦,展现出女子多才多艺的形象,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为下文借音乐抒发情感埋下伏笔。中间四句:“朱弦岂解愁,素手似云浮。一声落天上,闻者皆泪流”,这几句将情感推向一个高潮。“朱弦岂解愁”,琴弦哪里能解开忧愁呢,一个反问句强调了女子内心忧愁的深沉。“素手似云浮”,描绘出女子弹奏时素手如漂浮的云朵般优美。“一声落天上,闻者皆泪流”,女子弹奏出的琴声仿佛能传到天上,听到的人都忍不住流下眼泪,通过夸张的手法,从侧面烘托出琴声中蕴含的忧愁之深,也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的哀伤氛围。中间两句:“别郎已经年,望郎出楼前”,情感从对女子的描写过渡到诗人自身,“别郎已经年”,直接点明诗人与爱人分别已经多年,“望郎出楼前”,刻画了诗人每天都在楼前盼望爱人归来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对爱人的深深思念之情。中间四句:“青天入海水,碧月如珠圆。月圆已复缺,不见长安客。”,这几句借景抒情,“青天入海水,碧月如珠圆”,描绘出青天仿佛沉入大海,碧绿的月亮像珍珠一样圆的景象,画面宏大而又美丽。“月圆已复缺,不见长安客”,月圆月缺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不见长安客”,“长安客”在这里可理解为诗人心中所思念的爱人,表达了诗人因长久分别而不见爱人归来的惆怅与失落。后两句:“古道白于霜,沙灭行人迹”,描绘出古老道路上白霜浓重,沙地上行人的足迹都已消失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荒凉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强化了离别的哀伤。中间四句:“月出光在天,月高光在地。何当同心人,两两不相弃”,结尾部分,“月出光在天,月高光在地”,描写了月亮升起和升高后月光的不同位置,暗示时间的推移。“何当同心人,两两不相弃”,诗人发出感慨,什么时候才能与同心之人相聚,两人永远不分离,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与爱人长相厮守的渴望,使全诗的情感得到升华。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浣溪沙》
下一篇:清·孔尚任《北固山看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