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晓漏":清晨,滴漏声将春睡的佳人惊醒,
# 惊晓漏:意谓清晓,漏声将人惊醒,但却依然贪睡。
"护春眠":但佳人却依然贪睡。
"格外娇慵只自怜":娇慵倦怠又暗生自怜。
# 娇慵:指刚刚睡醒惺忪妩媚的样子。
"寄语酿花风日好":寄语给那催促鲜花盛开的和风丽日,
# 酿花:催花开放。
"绿窗来与上琴弦":到我的绿窗边上来与我一起拨弄琴弦。
# 上琴弦:代指弹琴。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从少女春思的词作。用少女的口吻和视角,写春天里的愁绪和感伤。写其讲的是春日清晨被屋檐滴水声惊醒,贪恋春眠,娇慵倦怠,又暗生自怜的情态与心理。
2. 分段赏析
首句“惊晓漏”以听觉切入,檐角漏壶滴水声打破晨寂。一个“惊”字既写实又传神:少女沉睡中被声响扰醒,下意识流露嗔怪,暗含对春眠被扰的无奈。漏声本是自然节律,却成为打破美梦的“罪魁”,侧面烘托出少女对慵懒春睡的贪恋。“护春眠”一句中的“护”字赋予动作以温情。少女被惊醒后,下意识想要继续沉睡,仿佛要将残存的春梦护在枕畔。此字既呼应前句的“惊”,又点明时令——春日渐长,晨光过早侵入闺房,与后文“格外娇慵”形成因果关联。“格外娇慵只自怜”中“娇慵”二字精准刻画少女情态:既非病弱之态,亦非矫揉造作,而是春日特有的绵软无力。李贺“春风烂熳恼娇慵”以风写人,此句则以人应景,凸显少女独处时的百无聊赖。“格外”一词,把这位少女的慵懒模样渲染得楚楚动人,仿若千种风情,也尽在此中。春日恰逢万物复苏,百废待兴之时,正是女子们春愁暗滋、风情难抑的时候,少女们面对着春日美景而暗自生怜,表达自怜自惜之情。“寄语酿花风日好”中“寄语”将自然物象拟人化,少女与花对话,实为对春光的嗔怪与催促。“酿花”二字新巧,暗含“酝酿”之意,既指催发花苞,亦隐喻少女心中萌动的情思。此句以俏皮口吻写惜春。“绿窗来与上琴弦”一句中“绿窗”代指闺阁,与“琴弦”构成视听意象。少女推开纱窗弹琴,琴声欲传却阻于纱幕,暗喻心事难以排遣。动作由“惊”转“抚”,情绪从躁动归于沉静。词到此处,已转得悠远朦胧,一切零碎的小思绪随着琴声就长长地漫开了去,便是她如孩童般催花开放的姿态也沾染了些许愁思,似雾非雾,亦真亦幻,可谓言尽意不尽,留白深广,让人生起遐思无限。
3. 作品点评
这首词篇幅不长却字字讲究,通篇从一个少女的视角和口吻,写她对春日愁绪的感受。前两句“惊晓漏,护春眠”像生活片段般鲜活:清晨被屋檐滴水声惊醒,懒洋洋赖床的模样透着娇气和慵懒,明明贪恋被窝却偏要自怨自艾。整首词画面清新灵动,意境深远,少女的淡淡愁绪像轻烟般缭绕,挥之不去。读来让人感觉亲切真实,仿佛那个带着春困的少女就在眼前。
# 这颇有花间词的香软之风,落笔多在闺房,以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女子的情态。
现代学者赵明华
上一篇:清·乾隆《画舫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