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én
·
·
fēng
jǐn
yàn
háng
gāo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fēng
jǐn
yàn
háng
gāo
biān
luò
xiāo
xiāo
chǔ
tiān
hún
mèng
xiāng
xiāo
qīng
shān
zhāo
zhāo
duàn
liáng
yún
lái
piāo
duò
líng
jīn
lěng
hóng
yuān
yāng
xiàng
chù

译文

秋风紧吹,大雁排成行高高飞翔,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落。在楚地的魂梦和往昔美好消散,青山却日日夜夜依旧。断断续续的凉云飘来一缕,飘下几丝像灵雨般的细雨。今夜浦口一片清冷,红色的枫叶飘落,鸳鸯栖息在何处呢?

逐句剖析

"风紧雁行高":秋风紧吹,大雁排成行高高飞翔,

"无边落木萧萧":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落。

# 无边:此处用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典。这里是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色。

"楚天魂梦与香消":在楚地的魂梦和往昔美好消散,

# 楚天:诗文中男女情事的常用之典。

"青山暮暮朝朝":青山却日日夜夜依旧。

"断续凉云来一缕":断断续续的凉云飘来一缕,

"飘堕几丝灵雨":飘下几丝像灵雨般的细雨。

# 灵雨:好雨。,堕:落下。

"今夜冷红浦溆":今夜浦口一片清冷,红色的枫叶飘落,

# 浦溆:水畔,水边。,红:水草,又称水荭。

"鸳鸯栖向何处":鸳鸯栖息在何处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河渎神・风紧雁行高》由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上片侧重写景,通过描绘风紧雁高之景,营造出凄清氛围。下片借景抒情,运用“凉云”“灵雨”等意象,勾勒出扩大的景象,并卒章显志,表现出对所思之人的盼望。全词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将所见与所想之景融合,生动描绘出对所思之人深沉的思念,烘托出梦断香消的刻骨悲伤,意境深远。整首词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与丰富的意象组合,展现出纳兰性德词作细腻婉约、情真意切的风格,极具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依据赵秀亭、冯统一所著的《饮水词笺校》记载,此词中诸多用语与湘楚之地相关,推测应是纳兰性德寄给张见阳的作品。彼时张见阳出任江华令,所以词里出现“灵雨”之语。而词中“鸳鸯”等表述,带有调侃意味,由此可知张见阳是携家眷一同前往南方赴任。从时间推断,这首词大概创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秋季,也就是张见阳离开京城后不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行旅词。描绘了行旅途中的秋景,如狂风、大雁、落叶等,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独、怅惘之情。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内心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对归宿的迷茫。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借秋风、大雁、落木等萧瑟之景,抒发内心的孤寂与怅惘;“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几丝灵雨”,用凉云、灵雨营造凄冷氛围,强化孤独情绪。以景结情:“今夜冷红浦溆,鸳鸯栖向何处?”以鸳鸯栖息何处的疑问结尾,借景抒情,含蓄表达自身孤独无依的怅惘,余味无穷。

3. 分段赏析

“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开篇两句描绘出一幅典型的秋景图。“风紧”写出秋风的强劲,“雁行高”表明大雁在高空中飞翔,大雁南飞往往象征着离别。“无边落木萧萧”化用了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诗句,描绘出树叶纷纷飘落的景象,落叶的飘落暗示着生命的消逝,也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思念与哀怨的基调。“楚天魂梦与香消,青山暮暮朝朝。”这两句由景入情。“楚天”点明了地点,“魂梦与香消”表示在梦中与爱人分别,爱人的气息已经消失不见,表达出对爱人的思念之情。“青山暮暮朝朝”,通过描写青山日复一日地存在,与人的思念形成对比,时间的无尽更衬托出思念之人内心的孤独与痛苦。“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几丝灵雨。”这两句继续描写秋景,“断续凉云”和“飘堕灵雨”进一步烘托出清冷的氛围。“凉云”“灵雨”给人一种清冷、孤寂的感觉,这种感觉与词人思念爱人后的孤独心境相契合,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哀怨。“今夜冷红浦溆,鸳鸯栖向何处?”结尾两句以问句作结,将情感推向高潮。“冷红”描绘出枫叶经霜后的清冷颜色,“浦溆”是水边的意思,在这样一个清冷的夜晚,鸳鸯本应是成双作对的,但如今却不知栖息在何处。词人借鸳鸯来反衬自己的孤独,表达出对爱人的思念以及不知爱人所在之处的哀怨之情。

4. 作品点评

依据赵秀亭、冯统一所著的《饮水词笺校》记载,此词中诸多用语与湘楚之地相关,推测应是纳兰性德寄给张见阳的作品。彼时张见阳出任江华令,所以词里出现“灵雨”之语。而词中“鸳鸯”等表述,带有调侃意味,由此可知张见阳是携家眷一同前往南方赴任。从时间推断,这首词大概创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秋季,也就是张见阳离开京城后不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词写秋景,兼以抒情。一二句、五六句纯写景道尽秋天的萧瑟和寒凉。三四句化用巫山云雨之典,虚实结合,又似意有所指,一切恍若一梦。七八句亦实亦虚,兼用议论。“鸳鸯”意含成双成对,此处因荭草的寒凉,借鸳鸯何处可栖的提问,将其中的凄凉点出。

现代徐燕婷、朱惠国《纳兰词评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赤枣子·寄语酿花风日好》

下一篇:清·王士祯《浣溪沙·红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