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月黄昏庭院":黄昏时的庭院,纤月当空,
# 纤:细小。
"语密翻教醉浅":两人情话绵绵,醉意也渐渐消减。
# 翻:反,却。,语密:缠绵的情话。
"知否那人心":知不知道那人的心儿?
"旧恨新欢相半":或许早已旧情与新欢,各有一半。
"谁见":谁个看见?
"谁见":谁个看见?
"珊枕泪痕红泫":在我的枕畔,满是沾着脂粉的泪痕。
# 泫:流泪。,珊枕:珊瑚色的枕头,即红色的枕头。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词。描绘了一位女子在黄昏庭院,面对纤月,回忆起曾经与爱人亲密交谈的甜蜜时光,心中既有对往昔的眷恋,又有对当下未知爱人心意的怅惘,旧恨与新欢交织。最后以“珊枕泪痕红泫”展现女子满心悲伤、暗自落泪的情景,表达了女子对爱人复杂深沉的思念以及孤独哀怨的情绪。
2. 分段赏析
这首词开篇“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将笔触伸向往昔情感的回忆。彼时正值黄昏,一弯纤月轻柔地笼罩着整个庭院,虽不见落霞孤鹜之壮美,却自有长天秋水的宁静悠远。词人想必是心中情思缠绕,才借酒浇愁,而就在此时,恋人如仙子般翩然而至,相伴身侧,二人喁喁私语,情意缱绻。那浓情蜜意,竟将原本的醉意驱散得无影无踪,这般回忆,甜蜜得如同畅饮醇厚美酒,令人沉醉。纳兰性德身为富贵公子,平日白天需在书房潜心研读,还要练习骑射,待结束学业回到内院,天色往往已暗,这也使得他的诗词多以“夜景”为题材。第三句“知否那人心”,笔锋陡然一转,瞬间将词人从美好的往昔拉回至残酷的现实。离别之后,恋人的心思实在难以捉摸,或许早已将自己抛诸脑后。第四句虽称“旧恨新欢相半”,但在词人心中,恋人极有可能已沉醉于新欢,忘却了曾经的旧恨。此处,词人的语气中满是埋怨与质问。然而,自古多情之人总是遗恨无穷,埋怨又有何用?于是,词人只能在幽独中相思彷徨,以泪洗面,难以入眠。词的后三句,一个“红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纳兰性德思念的孤寂痛楚。在描写恋人约会时,仅用“纤月黄昏庭院”短短六字,便勾勒出浪漫场景;而刻画被抛弃的哀伤,“珊枕泪痕红泫”一句更是入木三分,用词简约精炼,却饱含无尽深情与悲痛。
3. 作品点评
在整首词里,词人的悲伤情绪肆意弥漫,无须赘言,已全然展露。但这份浓烈的哀伤,终究只是空留怅惘,即便满心不甘,却也无计可施。于是,词人只能将满腔悲怆,向着茫茫苍天厉声质问:谁见?谁见?以这般决绝的追问,为全篇画上落幕句号,余韵悠长,令人动容。
# 纳兰此词,便颇得深曲婉致之妙。
现代诗人胡煜《纳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