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ǒu
zuò
jué
èr

朝代:清作者:袁枚浏览量:3
ǒu
xún
bàn
kāi
méi
xián
gān
竿
zhú
ér
tóng
zhī
chūn
wèn
cǎo
绿

译文

偶然寻到半开的梅花,轻闲地斜倚着一竿翠竹。小孩子不知道春天已经来了,便问青草为什么会长出绿芽。

逐句剖析

"偶寻半开梅":偶然寻到半开的梅花,

"闲倚一竿竹":轻闲地斜倚着一竿翠竹。

"儿童不知春":小孩子不知道春天已经来了,

"问草何故绿":便问青草为什么会长出绿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偶作五绝句(其一)》为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所绘,梅花半开,似含娇羞,恰如那初临人间的春色。诗人于此时悠然走出家门,欲与自然亲密接触。至第三、四句,笔锋陡然一转,诗人描绘出儿童天真无邪的一幕,他们发出纯真的疑问。这般童趣与初春绽放的梅花、挺立的翠竹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别具一格的春之诗境。原来,春的踪迹不仅隐匿在草色的悄然转变间,亦在那“才黄半未均”的嫩柳条上,在“杏花吹满头”的春日嬉游里,更在那“新透绿窗纱”的唧唧虫鸣声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乾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告归,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作为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抨击程朱理学和儒家“诗教”。对诗歌创作,袁枚主张直抒性情,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诗人应不为格律所拘。其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今人辑有《袁枚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偶寻”点明此次寻觅梅花并非刻意为之,而是随性之举,体现出诗人悠然闲适的心境。“半开梅”描绘出梅花含苞待放、似开未开的独特姿态。半开的梅花既有着含苞时的娇羞含蓄,又透露出绽放的生机与活力,象征着初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初现的微妙状态,为全诗奠定了清新自然的基调。次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一个“闲”字将诗人那种惬意、自在的心情表露无遗。“一竿竹”则展现出一幅简洁而宁静的画面,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高洁、坚韧。诗人闲倚竹子,不仅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场景,也暗示了诗人如竹子般高雅的志趣,与前句寻觅半开梅的行为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第三句视角从诗人自身转向儿童,描绘出儿童懵懂天真的模样。“不知春”并非真的不知春天已至,而是以儿童特有的纯真视角,表现出他们对春天来临的懵懂与好奇。这种懵懂与前文诗人对初春细腻的感知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气息和童趣。末句接上句,儿童因为对春天的好奇,发出“问草何故绿”的天真疑问。这句诗将儿童的天真烂漫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以质朴的眼光观察世界,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同时,通过儿童的发问,巧妙地从侧面点明春天的到来,草绿是春天的典型特征,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描绘春天,使诗歌的意境更加生动鲜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

下一篇:清·郑燮《咏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