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挂中天夜色寒":月亮挂在中天夜色多么寒凉,
# 寒:寒冷。,中天:天中央。,月挂:“挂”,《红楼梦》庚辰本作“桂”,王评本改作“到”,以戚序本为准。
"清光皎皎影团团":月光如此皎洁月轮分外团圆。
# 团团:团圆。,皎皎:洁白明净。
"诗人助兴常思玩":诗人们月下吟常常雅兴勃发,
# 助兴常思玩:常思玩月以助诗兴。玩,赏。
"野客添愁不忍观":漂泊的游子惹恨牵愁却不忍把她遥观。
# 野客:山野之人,多指贫居不仕或对现实不满者,所以说“添愁”。
"翡翠楼边悬玉镜":月轮啊!你是翡翠楼边悬挂着的玉镜,
# 翡翠楼边悬玉镜:“翡翠”二句:翡翠:为求措词华丽给楼和帘加上的饰词。玉镜:比喻月亮。悬:悬挂着。
"珍珠帘外挂冰盘":月轮啊!你是珍珠帘外高挂着的冰盘。
# 冰盘:比喻月亮。,珍珠:为求措词华丽给楼和帘加上的饰词。
"良宵何用烧银烛":这美好的夜晚何必要点起蜡烛,
# 银烛:银白色的蜡烛。,良宵:美好的夜晚。
"晴彩辉煌映画栏":辉煌的光彩映照着这画栋雕栏。
# 晴彩:辉煌的光彩。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高悬中天、清光皎洁、月影团团的月亮,阐述了诗人借月助兴、野客见月添愁的不同感受,还用“玉镜”“冰盘”等比喻月亮,展现了月光的明亮辉煌,映照着画栏,无需银烛照明的景象。借对月亮的吟咏,表达了香菱对月的观察与感悟,呈现出她学诗过程中的初阶成果。
2. 分段赏析
香菱这首咏月诗的首联,描绘出寒秋夜空中高悬的那轮皎洁明月。诗人巧用吴刚月中伐桂的古老传说,含蓄地点出当下正值桂子飘香的晚秋时节,这一处的用典算是为诗句增添了些许意蕴。然而,诸如用“皎皎”形容月色、以“团团”描摹月形,这些表述都太过常见,流于俗套。颔联部分,在形象塑造上显得颇为薄弱,内容给人一种支离破碎之感。提及诗人们常借月激发诗兴,山野旅人见月则徒增愁绪,表意过于直白,毫无余味可供品咂。尤其“常思玩”这三个字,选词生硬、俗气外露,大大削弱了诗句的韵味。至于颈联,本应在诗意上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可实际却依旧在原地徘徊,只是堆砌了“翡翠楼边”“珍珠帘外”等华丽辞藻来粉饰,虽对偶工整精巧,却难掩言辞空洞、内涵匮乏的弊病。像“玉镜”“冰盘”这类比喻,在此处不仅未能为诗句增色,反而显得多余累赘。到了结联,依旧只是简单归结到月光的明澈,这样的收尾既缺乏力度,又毫无韵味可言。从中不难看出,初次学诗的香菱,即便整日绞尽脑汁、如痴如醉,甚至到了“越发弄成呆子一般”的地步,可终究因经验不足,初次尝试便难免遭遇失败。曹雪芹独具匠心,有意将这首诗写得如此稚嫩,使其与香菱的学识、身份高度契合,这般精妙的安排,着实令人赞叹不已。
3. 作品点评
这是香菱创作的第一首咏月诗。初次尝试写诗,香菱这首作品在技巧层面明显尚显青涩。以宝钗的评价来说,便是直言“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林黛玉的点评则更为详尽,她指出“意思是有的,只是措辞不够文雅。这都是因为你读的诗太少,思维被局限住了”。所谓“意思却有”,大抵是说此诗紧扣咏月主题,未偏离方向,并且还懂得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借助比喻等手法对月轮进行刻画。然而,它的不足之处也极为显著,诸如用词不够文雅,构思缺乏新意,被一些固有模式束缚,难以突破。
上一篇:清·龚自珍《又忏心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