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ā
xīn
·
·
yòng
yùn
sòng
zhāng
jiàn
yáng
lìng
jiāng
huá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chóu
jué
xíng
rén
tiān
xíng
xiàng
zhè
shēng
zhù
miǎo
miǎo
dòng
tíng
xià
chǔ
tiān
chǔ
zhé
cán
yáng
liǔ
yīng
shù
chèn
tíng
shēng
chuī
yǒu
zhēng
hóng
鸿
xiāng
bàn
sòng
jūn
nán

译文

天色很快就暗下来,愁煞了赶路之人,匆匆前行,听到了鹧鸪声声,你不由得止住脚步。洞庭湖水波渺渺,树叶下,何处是楚地的天空?我折尽杨柳送了一程又一程,还是不忍分别,离亭里,笛声悠悠,似在催促着你远去。几只南飞的大雁,陪伴着你,往南方而去。

逐句剖析

"愁绝行人天易暮":天色很快就暗下来,愁煞了赶路之人,

# 愁绝行人天易暮:“愁绝”二句:意谓见阳将赴任到遥远的江华,此刻送行为之生愁添恨,而天色也仿佛变得晦暗迷蒙了。愁绝,极度的忧愁。易∶改变。

"行向鹧鸪声里住":匆匆前行,听到了鹧鸪声声,你不由得止住脚步。

# 鹧鸪声里:借指见阳将去的江华之地,地在西南方,故云。且鹧鸪声亦含有惜别之意。

"渺渺洞庭波":洞庭湖水波渺渺,

# 渺渺洞庭波:“渺渺”三句:用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谓见阳将去之江华,也正是秋色凄凉,令人惆怅。渺渺:遥远。

"木叶下":树叶下,

"楚天何处":何处是楚地的天空?

# 楚天: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属楚国,楚在南方,故用以泛指南方的天空。

"折残杨柳应无数":我折尽杨柳送了一程又一程,还是不忍分别,

# 折残杨柳应无数:折残”二句:意谓在送别见阳之时依依难舍,杨柳折断了无数次,本应趁着长亭离宴上的笛声作别,却仍不忍分手离去。

"趁离亭笛声吹度":离亭里,笛声悠悠,似在催促着你远去。

# 吹度:吹送。

"有几个征鸿":几只南飞的大雁,

# 征鸿:征雁,大雁秋来南飞,春来北往,但诗词中多指南飞之雁。

"相伴也":陪伴着你,

"送君南去":往南方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主题为送别,上片通过想象,勾勒出友人张见阳将赴任之地江华的苍茫凄清之景,饱含哀愁之感;下片则着眼当下,实写此时此地之景,抒发送别之情。写作手法上,全词采用一虚一实的方式,虚写想象中的赴任地之景,实写当下送别之景。上片借景传达对友人前路的担忧,下片借景烘托惜别情谊。全词轻灵且深婉,将送别、惜别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尽显,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展现出纳兰性德词作细腻真挚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作。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秋天,纳兰容若的挚友张纯修(其号为见阳),告别京城,前往湖南江华县赴任。彼时,纳兰容若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词为其送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送别词。描绘了词人想象中友人张见阳赴任江华途中的景象,如暮色中行人的愁苦、鹧鸪声里的前路、渺渺洞庭波与飘落的木叶,以及现实中折残的杨柳、离亭的笛声和相伴南飞的征鸿。全词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与牵挂,尽显送别时的深情厚谊。

2. 写作手法

双关:“行向鹏鸪声里住”,“鹧鸪声里”既实指友人沿途所闻之景,又借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双关地表达对友人的挽留和思念。

3. 分段赏析

上片勾勒出想象中的画面,着重描绘张见阳即将赴任的江华之地那苍茫且凄清的景致。“愁绝行人天易暮”,友人决然远行,留不住的无奈和绵绵相思涌上心头。仿若上天也深谙纳兰容若内心的凄苦,天色早早便暗沉下来,浓重的暮色更添赶路人的哀愁。“行向鹧鸪声里住”,“鹧鸪声里”一词语义双关,一方面描绘了友人旅途中将会听到的鹧鸪啼鸣之景,另一方面借鹧鸪那“行不得也哥哥”的独特叫声,含蓄地传达出词人对友人的深切挽留与无尽思念。“渺渺洞庭波,木叶下、楚天何处?”尽管知晓友人的目的地,可词人却无法相伴同行,这份无力感与哀愁愈发浓烈。下片则转而聚焦当下的送别场景,尽显依依惜别之情。明知离别无法避免,纳兰容若努力化悲痛为慰藉,暗自宽慰自己,朋友只是远行,未来时日尚长,终有重逢的一天。“折残杨柳应无数,趁离亭笛声催度。”话虽如此,心中的不舍却丝毫未减。一路上,不知相送了多远,路过了多少离亭,始终难以开口道别。毕竟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即便万般不舍,也只能在这千里相送后,无奈分别,无法陪友人抵达终点。古人向来有折柳送别的传统,“折残”二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分别之际的难分难舍。词人满心担忧友人此去路途是否平安,恰在此时,几只大雁在头顶盘旋,他便寄望这些大雁能陪伴友人一路南下。词人巧妙借助“征鸿”这一意象,既为友人旅途排解寂寞,又隐晦而深切地表达出对友人的关怀。直至结尾,情感愈发真挚浓烈,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已无需多言,彼此心领神会。

4. 作品点评

多数人描绘送别场景,往往从眼前难舍难分的画面入手。然而,纳兰性德却独树一帜,别出心裁地径直刻画友人旅途中那些萧瑟的意象。他笔下的景象栩栩如生,让人仿若身临其境,好似他已亲眼目睹友人未来行程中的种种。直至下片,笔锋一转,才将视角拉回现实,点明此刻正于长亭摆酒饯行。在悠悠笛声中,友人即将踏上遥远征途。可惜自己无法随友人一同前往那陌生之地,唯有天边的几只孤雁,能陪伴好友一路南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送别总是令人伤感的,故诗词中举凡送别题材的作品也总是伤离怨别者居多。本篇亦为送别之作,其感伤之情也是泄洒满纸。唯其作法别见特色,即用笔有虚有实。上片出之以虚,是写想象之景,写见阳将赴任之地的苍茫凄清之景;下片是实笔出之,写此时此地之景。一虚一实,轻灵而不失深婉,将送别、惜别的深挚情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不详学者张秉戌《纳兰词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袁枚《遣兴(其七)》

下一篇:清·魏源《黄山绝顶题文殊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