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访秋士":在凄清冷寂的秋夜拜访借园主人,
# 秋士:指借园主人。
"先闻水上音":还未见其人已经听到笛声。
# 先闻:首先听到。
"半天凉月色":悠悠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
"一笛酒人心":抒发着主人的心情。
"响遏碧云近":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
# 遏:指阻止,使停止。,响:指声响。
"香传红藕深":深处的红藕的飘来阵阵幽香,好像笛声也有了香气。
"相逢清露下":在清露之下两人相逢,
"流影湿衣襟":月光下的影子仿佛打湿了衣襟。
“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乾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告归,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作为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抨击程朱理学和儒家“诗教”。对诗歌创作,袁枚主张直抒性情,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诗人应不为格律所拘。其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今人辑有《袁枚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访友题材的诗。描绘了诗人秋夜寻访友人,还未见到友人先听到水上飘来的悠扬笛声。接着展现了清凉月色下,笛声与美酒共醉人心的美好画面。营造出清幽美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欣赏以及与友人相逢的欣喜。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诗皆围绕秋夜之景展开,“秋夜”点明时间,自带凄清之感;“凉月色”渲染出清冷氛围,“清露”“流影”等景同样营造出悲凉氛围,虽无直接议论和抒情之语,但诗人的悲凉情思渗透其中,借这些景色抒发情感。烘托:“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笛声”是听觉意象,为中心意象。“半天凉月色”是视觉意象,冰凉的月色烘托笛声,使笛声更添凄怨情韵,如“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香传红藕深”中的“藕香”为嗅觉意象,与笛声交织,丰富了笛声的意味,强化情感表达。用典:“秋夜访秋士”,巧用“秋士”典故,典故原意是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秋士”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作者在诗里用”秋士”指代借园主人,借这一典故暗示其暮年不遇的处境,为全诗奠定了幽怨的情感基调,使读者能从“秋士”一词中感受到主人内心的悲凉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首联“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秋夜”,本就自带清冷孤寂之感,而此番所访之人又是“秋士”,更隐隐蕴含着幽怨的意味。古人常言:“春女怨,秋士悲。”所谓“秋士”,指的是那些至暮年仍未得际遇之人,借园主人无疑当属此类。袁枚本人虽曾踏入仕途,担任过县令,但因升迁之路渺茫等缘由,早在七年前便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的随园。他与借园主人在情感上彼此相通,故而诗人此次“访秋士”,正是基于这一情感共鸣。当诗人踏入借园,首先传入耳中的“水上音”,正是悠悠笛声。这笛声作为听觉意象,成为了全诗的核心意象,它宛如借园主人内心声音的流淌,承载着其深深的情感寄托。诗在首联引出“水上音”后,中间两联便着重对这笛声展开描绘。但诗人并未单纯刻画笛声,而是巧妙借助视觉意象“月色”与嗅觉意象“藕香”加以陪衬烘托,让笛声的意味更为丰富动人。颔联“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堪称千古名句。“一笛”指的是那悠悠笛声,“酒人”则是指已略带微醺的借园主人。他借酒消愁后,仍觉心中愁绪难遣,便又借笛声来抒发内心情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笛声大多传递着幽怨悲哀之情,此诗中的“笛声”亦不例外。“一笛酒人心”,抒发的正是“秋士”不遇的哀愁心境。而描绘笛声在如水般冰凉的月色中悠悠飘荡,仿佛笛声也沾染了月色的清冷,更增添了几分凄怨的情韵。颈联“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尽管笛声饱含哀怨,但借园主人的吹奏技艺却极为精湛。那嘹亮的笛声,仿佛能遏止夜空中飘荡的碧云。与此同时,水中传来红藕幽幽的香气,与笛声相互交织、缭绕,似乎连笛声都沾染了这股香气。作者先是听闻“水上声”,不仅与之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还深深陶醉于这美妙的音乐之中,因而久久伫立,直至笛声停歇,才想起要与友人相见。尾联“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此联呼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聆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后,终于迎来与“秋士”相逢的时刻。然而,两人却久久相对无言,身影沉浸在如水般流泻的月光之下,静谧非常。他们的衣襟被清凉的露水沾湿,恰似他们的心灵也被那凄清的笛声所净化。友人的心声已然在笛声中倾诉无遗,作为知心挚友,作者对此已然心领神会,无需再多问,亦无需再多言,二人的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结尾犹如那袅袅不绝的笛音余韵,让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全诗四联皆绘景,不见片言议论,亦无丝毫直抒胸臆之语,然而,一股凄清氛围却如薄雾般弥漫开来,悲凉情思更是悄然渗透其中。细细咀嚼,恰似轻啜醇酒,韵味悠长,令人回味不已。这首诗的主旨意在展现作者与李晴江之间知音般的深厚情谊,然而诗中却无一言直接表明此意。仅仅描绘了自己夜访友人、聆听其“月下吹笛”的场景,以及两人相逢时默默无言的情状,却有一股情感的暗流在全篇涌动。这恰恰体现了袁枚“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随园夜话》)的诗歌创作理念。
下一篇:清·袁枚《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