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阴山万里沙":没有楚天千里清秋。没有执手相看泪眼。只有阴山,胡马难度的阴山,
# 阴山: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诸山的统称。
"谁将绿鬓斗霜华":这里,猎猎的风,将你的寸寸青丝吹成缕缕白发。
# 霜华:谓白发。,斗:斗取,即对着。,绿鬓:谓乌黑发亮的头发。古人常借绿、翠等形容头发的颜色。
"年来强半在天涯":岁岁年年,你望见的是连绵千万里的黄沙,人在天涯。
# 强半:大半、过半。
"魂梦不离金屈戍":魂牵梦绕中,你将她翩翩的像打开,
# 金屈戍:屈戌,门窗上的环钮、搭扣。此谓金饰(即铜制)脚屈戌,代指梦中思念的家园。
"画图亲展玉鸦叉":一遍遍回想,她的温柔她的笑。
# 玉鸦叉:即玉丫叉。丫叉,本为树枝分叉之处,后泛指交叉形象的首饰。这里谓“玉鸦叉”是借指闺里人之容貌。
"生怜瘦减一分花":直到地老天荒,直到那些离别和失望的伤痛,已发不出声音来了。
# 生怜:谓看着画图上她那消瘦的身影而生起怜惜之情。生怜,可怜。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边塞行吟咏叹的词,词人以边塞现实之景为笔触,勾勒出一幅幅苍茫孤寂的画面,字里行间流露出在荒寒异域中对人生无常的深沉哀叹,亦隐隐透露出纳兰性德内心深处对宦海浮沉的厌倦与疏离。全词巧妙地将塞外的空旷荒凉与词人内心的孤寂凄怆融为一体,于凄清悲凉之中,更添一抹历史的沧桑厚重,交织着跨越时空的古今之悲。
2. 分段赏析
词中首句提及的“阴山”,既是实指眼前可望的地理实体,又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在古典诗词中,“阴山”常作为意象出现,如南北朝乐府民歌中“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壮阔画面,又如唐代王昌龄笔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情壮志,均赋予了阴山以汉胡分界、文明与野蛮交汇的象征意义。此地,成为中原与边陲的分水岭,让身处其中的文人,特别是深受汉文化熏陶的士人,油然而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与怅惘,那是对归属感的深切渴望与现实无依的矛盾体现,构成了纳兰性德出使途中词作中反复出现的心理图景。此词上片描绘了边塞现实的苍凉景象,下片则转而勾勒梦中家园的温馨画面,虚实相生,情感真挚。作为边塞诗词这一古老支流中的一员,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以“北风呼啸”“晚烟袅袅”“戌垒孤寂”“斜日残照”等意象,巧妙融合了塞外的荒凉与词人内心的凄楚,营造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悲凉氛围,其中蕴含的历史厚重感与古今共鸣的哀愁,令人读之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3. 作品点评
纳兰性德《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意境卓绝,开篇绘就雄浑孤寂边塞之景,又以细腻笔触融入温情;情感真挚,羁旅之愁与人生感慨交织,将塞外荒凉与内心凄怆合二为一;艺术上虚实结合、意象精妙,语言音韵和谐、造语精妙;主题内涵丰富,融合边塞情怀与人生哲思,是其卓越才华与内心世界的生动写照。
# 一片凄感。笔笔凄艳,是容若本色。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十五》
下一篇:清·汪懋麟《误佳期·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