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东南秋正半":秋天正半,月亮转到东南方的天中,
# 东南:方位名。介于东与南之间。
"双阙中间":在宫殿的双阙中间,
# 中间:位置居中的房间。,双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因两者中间有空缺,故名双阙。
"浩荡流银汉":银河在浩荡奔流。
# 银汉:天河,银河。,浩荡:广博浩大的样子。
"谁起水精帘下看":是谁起来在水精帘下窥看?
# 水精帘:唐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风前隐隐闻箫管":在风中隐隐听到呜咽的箫管之声。
# 箫管:排箫和大管。泛指管乐器。此句暗指皇上正和宠爱的人一起宴饮欢娱。,隐隐:不清楚、不明显的样子。
"凉露湿衣风拂面":寒露沾湿衣服,微风吹拂着面庞,
# 拂面:拂掠容面。
"坐爱清光":一个人欣赏明月的清光,
# 清光:月光。,坐:因为。
"分照恩和怨":这月光同时照着承恩和幽怨的人。
"苑柳宫槐浑一片":宫苑中的柳树和槐树浑然一体,
# 一片:表数量。平而薄的东西一张或一块。,苑柳宫槐:宫苑中的树木。比喻沐浴雨露天恩。
"长门西去昭阳殿":长门宫西边就是昭阳殿啊。
# 昭阳殿:宫殿名。汉武帝时后宫八区中有昭阳殿,成帝时赵飞燕居之。后世小说戏剧多以昭阳指皇后之宫。,长门:汉宫名。
近现代著名学者、词人
王国维(1877~1927),近现代学者、词人。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浙江海宁人。其职业经历丰富,曾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学部图书局编辑,清华研究院教授等。王国维从事戏曲、小说、词以及西方哲学、美学的研究,主张以地下实物资料参订文献史料,提出“二重证据法”,对甲骨文、古代史、辽金元史、宋元戏曲史等研究贡献巨大。尤工词,他提倡“境界” 说,主张“自然”,所作取径南唐、北宋。著有《人间词话》《曲录》《宋元戏曲考》《静庵文集》《观堂集林》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蝶恋花·月到东南秋正半》是近代学者王国维创作的⼀⾸词。词以中秋月夜为背景,通过“银汉”“凉露”“苑柳宫槐”等意象勾勒出寂寥深宫图景,借“长门”与“昭阳”两座宫殿的对比,暗喻宫中女子失宠的哀怨:月光平等倾洒人间,而咫尺宫墙内的恩宠与冷落却如天堑,抒发了对封建宫廷中女子命运无常的悲悯,以及对人情冷暖、荣辱殊途的深刻洞察。
2. 写作手法
典故:“凉露湿衣风拂面”化用李白《玉阶怨》,借典故中女子形象,增添词中女子坚贞、皎洁的品质及对光明高远追求的内涵。借景抒情:“双阙中间,浩荡流银汉”“苑柳宫槐浑一片”等句,借双阙、银河、苑柳宫槐等景色,营造氛围,抒发情感,如“双阙”“银河”营造出雄伟浩瀚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象征手法:“水精帘”象征帘下之人的聪明美丽,“风前隐隐闻箫管”中箫管声象征女子心中的忧愁疑虑,为下片抒情做铺垫。以情入理:词中先写女子的怨情,如“谁起水精帘下看,风前隐隐闻箫管”,后归结到“理”的思索,如“坐爱清光,分照恩和怨”“苑柳宫槐浑一片,长门西去昭阳殿”,从情到理,深化主题,将传统宫怨题材写出新境界。对比衬托:“坐爱清光,分照恩和怨”将君王的恩宠不均与月光的无私分照对比,突出月光的慷慨无私,衬托出失宠者的哀怨。“长门西去昭阳殿”将长门宫的寂寞孤独与昭阳殿的炙手可热对比,在月光下突出恩宠差异的虚幻,进而思考人间恩怨的价值。
3. 分段赏析
《蝶恋花·月到东南秋正半》词的开篇以宏大的景象起笔:“双阙中间,浩荡流银汉”。这一壮阔的画面并非偶然出现,王国维在《戏效季英作口号诗》之四中也曾写道“双阙凌霄不可攀,明河流向阙中间”。秋天的银河在夜空中格外清晰,巍峨的双阙仿佛承接天上银河,形成天人合一的雄浑气象。这种天上浩瀚与人间雄伟的结合,体现了王国维对特定景象的独特偏爱与深刻感悟,也为全词奠定了开阔而深沉的基调。紧接着,词人将视角转向宫廷内的人物:“谁起水精帘下看,风前隐隐闻箫管”。秋夜月下,有人卷起晶莹剔透的水精帘,凝望夜空,同时听到随风传来的箫管之声。这箫管声来自君王的饮宴娱乐之处,帘下之人虽未直接出现,但通过“水精帘”的意象,我们可以联想到其聪慧美丽的形象;而“隐隐”的箫管声,则暗示出她内心的忧愁与疑虑。这两句从失宠女子的视角出发,细腻地展现了其孤寂落寞的心境,为下片的情感抒发和哲理思考做好铺垫。下片继续描写女子的处境与心境:“凉露湿衣风拂面”。这一句令人联想到李白《玉阶怨》中那个在露水中伫立的女子,同样的坚贞、皎洁,同样有着对光明和高远的追求。然而,王国维笔下的女子不仅有怨情,更在怨中融入了“理”的思索。“坐爱清光,分照恩和怨”,明月的清辉无私地洒向人间,无论是失宠者的寂寞长门宫,还是得宠者的繁华昭阳殿,都能得到平等的照耀。这与君王有偏有向的宠爱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自然的公平与永恒,以及人间恩宠的无常与短暂。词的结尾进一步深化哲理:“苑柳宫槐浑一片,长门西去昭阳殿”。在月光的笼罩下,皇宫中的苑柳宫槐融为一体,长门宫与昭阳殿也不过咫尺之遥。这一景象暗示着,无论得宠还是失宠,恩与怨在永恒的时间和广阔的宇宙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整个皇宫乃至清王朝,都逃不过兴衰更替的命运,人间的恩恩怨怨终究是短暂而虚幻的。这种从“情”到“理”的升华,使传统宫怨词突破了单纯抒发个人哀怨的局限,展现出更为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历史感悟。
4. 作品点评
《蝶恋花·月到东南秋正半》这阕词浸染着清秋孤寂情思,以“银汉”“水精帘”“凉露”“清光”等冷冽意象,勾勒出词人内心冰封的精神世界。静安先生借此构筑理想国,隔绝尘世喧嚣,坚守人格精神,追寻“般若境界”。饶宗颐以“拳拳忠悃”评之,道尽词中深沉赤诚的精神坚守,令人动容。
# “拳拳忠悃”,让人唏嘘不已。
不详饶宗颐《人间词话平议》
# 凉露、清光,皆纪实。苑柳宫槐、长门昭阳,当感发于辑录曲目及批校唐五代诸家词,并无其他“寄托”。
不详陈鸿祥《〈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
# 借用宫词的体裁,以寓对“君国”的情思。封建宫廷中,专制君主和宫人的关系,纯粹是主奴关系,宫人们仰承君主的鼻息,盼望能得到恩宠,这与文人们希冀进入朝廷,谋取官位是一致的,所以历来文人宫词中的宫怨,实质上也就是文人失意时的怨愤。
不详陈永正《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