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灭炉烟残灺冷":冷风吹灭了香炉中的残烟,
# 风灭炉烟残灺冷:一作“残灯风灭炉烟冷”。炉烟:熏炉或香炉之烟。残灺:烧残的烛灰。
"相伴唯孤影":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孤单的影子。
"判教狼藉醉清尊":我情愿喝得酩酊大醉,借酒来麻痹自己,
# 判教狼藉醉清尊:意谓情愿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来麻醉自己。判,情愿、甘愿、不惜之意。清尊,酒器,借指清酒(清醇之酒)。亦作“ 青樽 ”。亦作“ 清罇 ”。唐皇甫冉《曾山送别诗》:“凄凄游子苦飘蓬,明日清尊只暂同。”
"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大声质问苍天谁是这世间清醒不醉之人。
# 醒眼:清醒之眼光。
"难逢易散花间酒":为何能与知己畅饮的盛宴总是相逢难,离别易,
# 花间酒:谓美景良辰时之酒宴。
"饮罢空搔首":而人去宴散后,只能对着满桌的空杯搔首长叹。
# 搔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
"闲愁总付醉来眠":闲愁萦怀,难以派遣,我还是用美酒和梦乡来逃避它吧。
"只恐醒时依旧到尊前":但只怕醒来之后,满腔的愁思就会让我又一次来到酒杯的面前。
# 尊前:酒樽之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怀词。全词通过“残灯”“孤影”“清樽”“花间酒”等意象,刻画了独饮无眠的深夜场景,表达了词人在清醒与沉醉往复交替中难以排遣的苦闷心绪,体现出出浊世独醒的精神困局。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风灭炉烟残灺冷,相伴惟孤影”勾勒出一幅孤寂凄凉的室内独居图景,一切温暖的事物都冷寂下来,只有孤独的影子陪伴着词人,这样寒冷的夜晚,让词人本就孤独的内心更加凄凉。用典:“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出自《楚辞·渔夫》:“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词人借用此典,以屈原自况,表明自己和屈原一样,拥有高洁之心,却无人理解,痛苦无法派遣,只能借酒消愁。
3. 分段赏析
词首第一句以冷风、残烟、烛灰、孤影交织而成一幅孤寂凄凉的室内独居图景。“风灭炉烟残灺冷,相伴惟孤影”,冷风吹灭了香炉中的残烟,燃尽的烛灰早已不再温热;一阵风将房间里唯一的光明和温暖,不由分说地夺走了,陪伴他的,只有自己孤单的影子。他自感忧愁如此,不知漫漫长夜该如何度过。词的第二句写词人无法派遣忧愁,只能借酒浇愁。“判教狼藉醉清尊,只恐醒时依旧到尊前。”,是说我情愿喝得酩酊大醉,借酒来麻痹自己。“判教”、“狼藉”,都是决绝之语,感情色彩极为强烈,说明词人愁痛深入骨髓。否则他也不会大声质问苍天,谁是这世间清醒不醉之人。“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出自《楚辞·渔夫》:“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句质问,既是回答“世间醒眼是何人”也点明了词人满腔郁闷忧愁的原因,在纳兰眼中,“醒眼”之人便是屈原这般不随波逐流,英雄式的理想主义者,而纳兰也同屈原一样。拥有高洁之心,却不被世人所理解。词的第三句写人生短暂、聚散无凭。“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为何能与知己畅饮的盛宴总是相逢难、离别易,而人去宴散后,只能对着满桌的空杯搔首长叹。“空搔首”写出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对离别的无可奈何。词的尾句“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写出了虽然借酒消愁,但担心醒时又会继续喝酒的心理。既然闲愁萦怀,难以派遣,词人只能用美酒和梦乡来逃避它。但词人又害怕醒来之后,满腔的愁思就会让他又一次来到酒杯的面前。“总”字写出了词人的怀疑,“恐”字写出了词人的害怕和担心。
4. 作品点评
全词情感婉转跌宕,展现了词人从孤寂难遣到借酒浇愁,继而生出对杯中之物的犹疑,终陷担忧酒醒后复又举杯的复杂心绪,与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千古喟叹遥相呼应。
# 本词有“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一句,有人据此推测是容若好友顾贞观作的。与否如此,无法考证。但从本篇秉承骚踪,蕴含骚人之旨来看,此说还颇有道理。
现代梦远
# 清醒与沉醉,孤独与忧愁,这些都是人与生惧来的大问题,词人美好而又忧伤的吟唱,在我们的内心中会激发永恒的共鸣。
现代寇宗基
# 小词即写此一种情绪,其上下片各用“醒”、“醉”二字串联,既见往复回环之妙,更见出“世间醒眼”之痛楚无所不在。
现代马大勇
# 这是一首透着绝望的词。
现代学者戴俊雅
下一篇:清·袁枚《独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