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yún

朝代:唐作者:韦庄浏览量:1
chūn
yún
chūn
shuǐ
liǎng
róng
róng
guō
lóu
tái
wǎn
cuì
nóng
shān
hǎo
zhǐ
yīn
rén
huà
shí
líng
céng
yǒu
jiàn
wéi
lóng
guān
fèng
què
pín
jīng
suì
jiā
zhù
é
méi
fēng
wáng
càn
zhī
duō
shǎo
hèn
yáng
yín
duàn
shēng
zhōng

译文

春天的云霭与江水交融,缓缓流动,浑然一体,城郭边的楼台在暮色中掩映着浓重的翠色。山川的灵秀之美,只因传说中有人化为石头而更显传奇,此地钟灵毓秀,传说曾有宝剑化作飞龙。我辞去京城官职,转眼已度过许多年岁,我的家究竟在峨眉山的哪一座山峰。王粲生前不知承受了多少愁恨,夕阳西下时,一声钟响将无尽愁思都吟断。

逐句剖析

"春云春水两溶溶":春天的云霭与江水交融,缓缓流动,浑然一体,

"倚郭楼台晚翠浓":城郭边的楼台在暮色中掩映着浓重的翠色。

"山好只因人化石":山川的灵秀之美,只因传说中有人化为石头而更显传奇,

"地灵曾有剑为龙":此地钟灵毓秀,传说曾有宝剑化作飞龙。

"官辞凤阙频经岁":我辞去京城官职,转眼已度过许多年岁,

"家住峨嵋第几峰":我的家究竟在峨眉山的哪一座山峰。

"王粲不知多少恨":王粲生前不知承受了多少愁恨,

"夕阳吟断一声钟":夕阳西下时,一声钟响将无尽愁思都吟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云》是唐末五代诗人韦庄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春日云水交融的自然景象开篇,通过“春云春水两溶溶”“倚郭楼台晚翠浓”等句,描绘出云水相绕、楼台青翠的春景,语言清新明快,色彩明丽。前两联中借用《幽明录》中“人化石”的典故,暗喻自然景观因人文传说而更具灵韵;以“剑化龙”的奇幻想象,赞颂天地造化之神奇。后两联由景及情,诗人借“官辞凤阙”表明辞官归隐的经历,又以“王粲恨”典故收尾,将自然之景与人生怅惘相融合。全诗既展现了对山水之美的细腻观察,又含蓄流露了对仕途浮沉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春云春水两溶溶,倚郭楼台晚翠浓”:以“溶溶”叠词描绘云水相依的柔美动态,奠定全诗朦胧温婉的基调,暗含对江南春景的赞美。“倚郭”点明楼台依城而建,“晚翠浓”以色彩强化视觉层次,展现黄昏时分楼阁与自然景色的交融。“山好只因人化石,地灵曾有剑为龙”:化用《幽明录》中“望夫石”典故(武昌北山有贞妇化石),将自然景观与人文传说结合,赋予山水以深情。借用龙泉剑(欧冶子铸剑传说)的典故,以“剑为龙”暗喻地域的神奇与历史底蕴,增强诗意奇幻色彩。“官辞凤阙频经岁,家住峨嵋第几峰”:“凤阙”代指朝廷,“频经岁”暗示漂泊之久,流露对仕途沉浮的感慨,呼应韦庄晚年入蜀前的经历。以疑问句式表达身世飘零之感,峨眉山作为蜀地名山,暗含归隐之志或对故乡的遥思。“王粲不知多少恨,夕阳吟断一声钟”:借王粲《登楼赋》怀才不遇的典故,自喻乱世文人的孤寂与家国之痛,深化诗意的苍凉感。以“钟声”收束全诗,钟声的悠远与夕阳的沉落交织,将抽象愁绪具象化,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琚《美女篇》

下一篇:唐·杜牧《盆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