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花片叶":枝头残留着几片花与叶,
# 孤花:孤零零的花。
"断送清秋节":秋天就要过去。
"寂寂绣屏香篆灭":锦绣屏风里的熏香已经燃烧殆尽,
# 香篆:即篆香,形似篆文之香。宋洪当《香谱·香篆》:“(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然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又《百刻香》:“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准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燃一昼夜已。”
"暗里朱颜消歇":红颜也似乎要在秋天的时光中老去。
"谁怜散髻吹笙":谁来怜惜她披着头发独自吹笙的寂寞心情,
# 吹笙:指饮酒。关情:动情、牵惹情怀。唐陆龟蒙《又酬袭美次韵》:“酒香偏入梦,花落又关情。”,散髻:即解散发髻。据言此为一种发式,由南朝齐王俭所创。
"天涯芳草关情":天涯芳草承载着她的心事。
# 关情:动情、牵惹情怀。唐陆龟蒙《又酬袭美次韵》:“酒香偏入梦,花落又关情。”
"懊恼隔帘幽梦":一帘幽梦增添伤感,
"半床花月纵横":床上的落花在月色下显得凌乱。
# 花月:作“风月”。,半床:袁刻本作“半床”。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闺怨题材作品。词作借“孤花片叶”“寂寂绣屏”“天涯芳草”等意象,上片渲染清秋时节室内的寂静冷清,暗写女子因愁思而朱颜消歇;下片通过昔日“散髻吹笙”的美好与如今独对“天涯芳草”的现实对照,寄托相思,结尾以“半床花月纵横”的梦境与现实交织之态,表达深隐的清秋懊恼情怀,将愁情融入景物,呈现出迷离惝恍、空灵含婉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设问:下片“谁怜散髻吹笙”运用设问,叩击内心,既强调人物无人怜惜的孤寂,又自然引出对“天涯芳草”的关情,推动情感层层深化。
3. 分段赏析
《清平乐·孤花片叶》上阕以“孤花片叶”开篇,通过移情入景的手法,将女主人公的孤寂之情投射于清秋景物,“断送清秋节”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寂寂绣屏香篆灭”承接“断送”,转入室内场景,以熄灭的篆香与孤单的绣屏,暗喻女子朱颜憔悴的愁思。下阕以“谁怜散髻吹笙”设问,突出无人怜惜的凄楚,进而引出“天涯芳草关情”的深切思念;“懊恼隔帘幽梦”将梦境与现实交织,好梦被惊的懊恼更显相思之苦,结尾“半床花月纵横”以空寂的月夜景象收束,花影纵横的视觉意象与内心的缭乱思绪相呼应,余韵悠长。全词结构缜密,情感链与结构链环环相扣,通过清幽景物与细腻心理描写,将深隐的清秋愁绪转化为具象可感的艺术境界,展现出婉约词特有的缠绵悱恻与空灵含婉。
4. 作品点评
《清平乐・孤花片叶》是纳兰性德笔下兼具艺术价值与情感深度的词作,属悲秋题材,以婉隐笔触抒写清秋懊恼情怀。词作将愁情融于“孤花片叶”“寂寂绣屏”等意象,使深隐之情具象化,呈现出迷离惝恍、空灵含婉的意境。其写作上追求结构链与情感链统一,以缜密布局环环递接,柔密情感贯穿始终,风格清幽柔软、缠绵悱恻。在古典诗词悲秋题材中,既彰显纳兰词婉约蕴藉的典型特质,又以情景交融的手法、精巧的结构构思,展现出借景抒情的高超艺术,体现了词作在情感表达与形式美感上的双重匠心。
上一篇:清·释敬安《题寒江钓雪图》
下一篇:清·洪秀全《吟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