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华不御":不涂抹脂粉,
# 铅华不御:铅华二句:此言黄葵宛若不饰粉黛,身着黄袍的道士。铅华,搽脸之粉。
"看道家妆就":天生就像道家的妆容那般素雅。
# 道家妆:即身着黄色之道袍。宋晏殊《菩萨蛮》:“染得道家衣,淡妆梳洗时。”
"问取旁人入时否":问问旁人,这花是否合乎时尚。
"为孤情、澹韵判不宜春":因为它孤高的情怀、淡雅的韵味,注定不适合春天,
# 判不宜春:谓情愿不合春时。檀心,指黄葵紫褐色之花心。镇,久、常之意。
"矜标格、开向晚秋时候":自恃格调,在晚秋时节开放。
# 标格:仪态,风姿。宋苏轼《荷花媚·荷花》“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
"无端轻薄雨":无缘无故的轻薄细雨,
"滴损檀心":滴损了花蕊,
# 滴损檀心:滴损二句:此二句言雨水滴洒在花上,使那像宫罗一样的花心久久地微微地摺皱。檀心,指黄葵紫褐色之花心。
"小叠宫罗镇长皱":像宫罗般的花瓣长久地皱缩着。
# 镇:久、常之意。
"何必诉凄清":何必诉说凄凉冷清,
"为爱秋光":因为喜爱秋光,
"被几日、西风吹瘦":甘愿被几日秋风吹得瘦损。
"便零落、蜂黄也休嫌":即便花瓣零落,那蜂黄色泽也别嫌弃,
"且对依斜阳":且对着斜阳倚靠,
"胜偎红袖":胜过依偎美人。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写作手法
设问:“问取旁人入时否”,词人自问黄葵是否合乎时宜,引发读者思考,突出黄葵孤情淡韵、不随流俗的特质。比喻:“小叠宫罗镇长皱”,将黄葵的花瓣比作宫罗,形象描绘出花瓣受雨滴后褶皱的形态,展现其娇弱之美。
2. 分段赏析
上片“铅华不御,看道家妆就。问取旁人入时否。为孤情淡韵、判不宜春,矜标格、开向晚秋时候。”,起笔便勾勒出黄葵的形象,它不施铅华,有着宛如道家妆容般的质朴自然之美。词人紧接着发问,询问旁人这黄葵是否合乎当下的时尚审美。在这一问之中,黄葵那孤情淡韵、与世俗审美相悖的特质被凸显出来。它决然不肯迎合春天的繁华,而是以一种孤高的姿态,在晚秋时节绽放。词人通过对黄葵外在形象和开花时节的描写,运用对比手法,将黄葵的淡雅孤高与世俗追求的艳丽应时相对比,借对黄葵形象的塑造,巧妙地传达出一种不随波逐流、超凡脱俗的意趣,暗示了词人自身不肯媚俗的情怀。语言清新自然,却生动地刻画出黄葵独特的风姿与品格。下片“无端轻薄雨,滴损檀心,小叠宫罗镇长皱。何必诉凄清,为爱秋光,被几日、西风吹瘦。便零落、蜂黄也休嫌,且对依斜阳,胜偎红袖。”,笔锋一转,描绘出黄葵遭遇风雨的情景。无端而至的轻薄雨,滴损了它的花心,使那如同宫罗般的花瓣长久地皱缩着。但黄葵并未因此而哀怨凄清,它因为热爱秋光,甘愿被几日西风吹瘦。即便最终零落,它的蜂黄色泽也无需被嫌弃。词人在此以景写情,用“轻薄雨”“西风”象征外界的侵扰与磨难,而黄葵面对这些却能坦然处之,坚守自己对秋光的热爱。词人借黄葵的这种坚韧与豁达,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黄葵品格的赞美,同时也展现出自身孤高自许、不肯向世俗妥协的心境,流露出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语言细腻婉约,情感表达层层递进,深刻地传递出词作的主题。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梦江南·新来好》
下一篇:清·梁启超《自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