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ān
xiān
·
·
yuè
luò
chéng
wèi
liǎo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yuè
luò
chéng
wèi
liǎo
lái
fān
wéi
mián
zǎo
shuāng
tíng
yuàn
qiè
shēng
xīn
qiāo
qiāo
hóng
lán
rào
qíng
dài
gòng
shuí
rén
xiǎo

译文

月亮已经落下,城头上栖息的乌鸦仍啼呜不已,我辗转难眠,索性披衣到庭院里去。院子里结着薄霜,寒意透入我尊薄均夏衣,忧愁满腹,我在回廊里徘徊,这种心绪能告诉谁人知道呢?

逐句剖析

"月落城乌啼未了":月亮已经落下,城头上栖息的乌鸦仍啼呜不已,

# 城乌:城楼上的乌鸦。

"起来翻为无眠早":我辗转难眠,索性披衣到庭院里去。

"薄霜庭院怯生衣":院子里结着薄霜,寒意透入我尊薄均夏衣,

# 薄霜庭院怯生衣:谓清晨庭院里一层薄霜,凉意袭人,夏衣已不胜其寒。生衣:夏衣。唐王建《秋日后》:“立秋日后无多愁,渐觉生衣不著身。”

"心悄悄":忧愁满腹,

"红阑绕":我在回廊里徘徊,

"此情待共谁人晓":这种心绪能告诉谁人知道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天仙子·月落城乌啼未了》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词作。此词上片描绘了月落乌啼、薄霜铺院的凄清之景,引出词人因无眠而起的举动;下片通过“心悄悄,红阑绕”的细节刻画,尽显其内心的孤寂与徘徊。全词以简洁笔触,勾勒出一幅清寂寥落的画面,生动展现了词人内心无法言说的孤独忧愁,以及对情感交流的深切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天仙子·月落城乌啼未了》是纳兰性德所作。纳兰性德在妻子卢氏离世后,内心被无尽的悲痛与思念充斥,常常陷入愁苦情绪难以自拔。在一个夏天的月夜,他满心愁绪,思念着亡妻,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可起身又觉时辰尚早,倍感百无聊赖。最终,他还是来到院中,看到庭院里已结了薄薄一层霜,凉意透骨,孤寂之感愈发浓烈,在这深深的孤独与对妻子的怀念之中,他写下了这首词,倾诉内心的哀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相思题材的词。描绘了月落时分城墙上乌鸦啼叫未歇的凄清之景,以及词人在这情境下,耳听鸦啼、心涌思念、独绕红阑的种种画面,体现了夜深人静时词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冷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远方爱人的苦苦相思,以及形单影只、无人相伴的忧愁,将难以言说的情思融入景与行之中,尽显孤寂心境。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红阑独绕”,词人聚焦于自身“绕红阑”这一细微动作,而且是“独”绕。红阑,本是庭院中较为艳丽的装饰,可此刻词人独自绕着它徘徊,通过这一细节,将内心的无聊、孤寂具象化,展现出他在漫长的不眠之夜,无处排遣愁绪,只能借这重复的动作消磨时光,抒发对爱人的思念之苦。情景交融:整首词将外在的景致如“月落”“城乌啼”与词人内在的心境如孤寂、相思紧密融合。月落乌啼的凄清之景,恰是词人孤寂内心的映照,他在这样的环境下,思念愈浓,而内心的愁苦又让眼中之景更显落寞,二者相互渗透,使读者更易体会词人那无法言说的复杂情绪。白描:“起来搔首踟蹰”,短短六个字,纯用白描,把词人晨起后的状态生动展现。“搔首”直白地描绘出手挠头发的动作,尽显内心烦躁;“踟蹰”则是脚步徘徊、犹豫不决的模样,没有额外渲染,却精准刻画出词人因愁绪满怀而不知如何是好的心理,使读者仿若亲眼所见其烦闷模样。

3. 分段赏析

上片:“月落城乌啼未了”:开篇营造出一种破晓前的清冷氛围。“月落”点明时间正值黎明前夕,夜色渐退;“城乌”即城头的乌鸦,在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中,乌鸦常与衰败、凄凉相关联,此刻它们啼叫不停,更添几分聒噪与哀愁,打破了夜的寂静,也扰醒了本就心绪不宁的词人,为下文词人的失眠做了铺垫。“起来翻为无眠早”:一个“翻”字,尽显词人的无奈与懊恼。本想借着夜色再睡一会儿,可被乌鸦啼声搅扰后,却再也无法入眠,且此时起身又嫌太早,无所事事,将词人深夜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内心潜藏的忧愁。“薄霜庭院怯生衣”:词人移步庭院,所见之景是薄薄的一层霜覆盖其上。“薄霜”既点明季节是凉意渐生的秋末或初冬,又给画面添了一抹清冷色调;“怯生衣”则是词人的主观感受,身着夏日单衣的他,在这霜寒侵袭下,顿感凉意透体,心生怯意,不只是身体对寒冷的反应,更是心境孤寂凄凉的外化,映衬出词人内心的落寞。下片:“心悄悄,红阑绕”:“心悄悄”直白地袒露词人此刻内心的孤寂,没有可以倾诉之人,只能默默将心事咽下;“红阑绕”描绘词人独自在庭院中,绕着红色的栏杆踱步徘徊,栏杆的鲜艳色彩与词人灰暗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愈发突出他的形单影只,同时“绕”字也暗示词人思绪的纷乱,满心愁绪如乱麻,只能一圈又一圈地踱步,试图排解却又无能为力。“此情待共谁人晓”:这是词人内心的呐喊,在经历了一夜的失眠、庭院的徘徊后,他的愁绪积累到了极点,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心中这份深沉的情感,究竟能与谁分享、又有谁能理解呢?将词人的孤寂之感推向了极致,让读者深深共情,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全词擅用白描,笔法空灵自然。开篇绘景,月落乌啼、薄霜生寒,景致质朴却生动,不着痕迹地引出词人的孤寂情思,景情相融。篇末轻落点旨,以一问句将孤清寂寞之意境推向顶点,虽看似无需回答,却尽显相思孤寂之怀,言简意赅却回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篇表达了相思孤寂的情怀。小词空灵自然,全用白描,景情俱到,篇末点旨。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张秉戊《纳兰词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浣溪沙·记绾长条欲别难》

下一篇:清·梁启超《壮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