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渔翁":一位老渔翁,
"一钓竿":手持一根钓竿,
"靠山崖":靠着山崖,
"傍水湾":依傍着水湾,
"扁舟来往无牵绊":驾驶着小船来来往往没有牵绊。
"沙鸥点点轻波远":沙鸥点点,随着轻波飞向远方,
"荻港潇潇白昼寒":荻草摇曳的港湾,在白昼也透着丝丝寒意。
"高歌一曲斜阳晚":对着斜阳高声歌唱一曲,
"一霎时、":刹那间、
"波摇金影":水波摇动,金光闪烁,
"蓦抬头、":不经意抬头、
"月上东山":月亮已爬上东山。
清代文人画家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多同情民间疾苦、抨击苛政、揭露时弊之作,语言通俗流畅,多用口语。其词作内容丰富,有狂怪之作,也有温婉情词,既有描写风俗民情的现实词作,也有吊古伤今的怀古之词。擅写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号“六分半体”。代表作品有《悍吏》《逃荒行》《沁园春·恨》《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等。著有《板桥全集》。
1. 分段赏析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寥寥数语,简洁地勾勒出老渔翁的形象和他生活的环境。老渔翁手持钓竿,在山水之间,驾着扁舟自由穿梭,“无牵绊”直接点明其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为全诗定下闲适的基调。“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描绘了江面上沙鸥随着轻波远去的动态画面,以及荻港在白昼中透着寒意的静态画面。沙鸥的灵动与荻港的寂静寒冷相互映衬,营造出江边清幽、宁静的氛围,也暗示了老渔翁生活环境的自然与宁静。“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傍晚时分,老渔翁对着斜阳高歌,展现出他的悠然自得。“一霎时、波摇金影”生动地描绘出夕阳余晖下波光粼粼的画面,极具动态美感。“蓦抬头、月上东山”则巧妙地展现了时间的推移,从傍晚过渡到夜晚,月亮悄然爬上东山,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闲适、自在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