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黯红愁无绪":东风最无情,让那悦目的姹紫嫣红也暗淡失了本色,
# 黯:黯淡,失了本色。
"日暮春归甚处":天色将晚,春的归处又在哪里呢?
"春更不回头":春光一去不回头,
"撇下一天浓絮":只留下满天飞絮。
# 浓絮:指柳絮。,撇:抛弃,抛酒。
"春住":春天停下啊!
# 住:停下。
"春住":春天啊,你能否停下脚步!
"黦了人家庭宇":为这失了颜色的房屋重新渲染上春色。
# 黦:色败坏。污迹。五代韦庄《应天长》词:“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黦。”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暮春惜别的词,借东风摧花、柳絮纷飞的凋零景象,写出了春光易逝的无奈与挽留无力的哀愁。
2. 写作手法
起兴:以“春归”之景(绿肥红瘦、紫黯红愁、浓絮飘飞)起兴,借暮春凋零之象,暗喻清王朝衰落之势,抒发词人惜春伤时、忧国无门的深沉情感。象征:将“紫黯红愁”直接关联“国运之颓”“民心之恸”,使象征意义更清晰。用“絮飞如雪,遮蔽天日”强化腐朽势力笼罩社会的隐喻。通过暮春之景,折射王朝兴衰,避免直白议论,增强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紫黯红愁无绪,日暮春归甚处”开篇以“紫黯红愁”四字勾勒出暮春凋零之景。“紫”“红”本为春日繁花之色,却以“黯”“愁”修饰,暗示繁华褪色、生机消逝的颓败感。“无绪”直抒词人面对春归的怅惘,而“日暮”叠加强化了时光流逝的紧迫感。以问句“春归甚处”追问春光去向,既显无奈,又暗含对时代命运的迷茫。“春更不回头,撇下一天浓絮”将春拟人化,“不回头”“撇下”赋予其冷漠无情的特质,凸显自然规律的不可违抗。“浓絮”既指柳絮纷飞,亦隐喻社会纷乱与理想破灭的纷扰。春光“抛下”一切,暗指清王朝的腐朽已无法挽回。“春住!春住!黦了人家庭宇”连用两个“春住”,以呼告式语言强化挽留之切,呼应开篇的“无绪”,形成情感高潮。“黦了人家庭宇”中,“黦”(污迹)既指飞絮污染庭院,更象征国家衰败的疮痍。春色消逝与家国凋敝的叠加,揭示词人对时代巨变的痛心与无力回天的悲怆。
4. 作品点评
龚自珍看到清王朝的腐败无能,觉得这是个“衰世”,是能把人的聪明才智都压制扼杀的时代。作者全文围绕“春归”来表达内心感受,通过惋惜春天、挽留春天来抒发个人经历的感慨和对国家的担忧。那一片大好春光即将随着“紫黯红愁”“一天浓絮”而消逝,不也可以看作诗人内心牵挂的清王朝日益衰落的写照?诗人眼睁睁看着春光逝去却无力挽回,这不正是他自己面对国家局势变差、无法有所作为的痛苦倾诉吗?这种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和对国家的担忧,通过惋惜春天、挽留春天的方式,一层比一层深入地表达出来,而且始终不脱离“春归”时的环境景物,结合眼前的景象和内心的情感,自然融合没有痕迹,这正是作者运用比兴、象征手法的高明之处。
上一篇:清·吴嘉纪《内人生日》
下一篇:清·郑燮《道情十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