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án

朝代:清作者:郑燮浏览量:2
shì
yōu
zhēn
zhǒng
huā
qiú
wén
zhǐ
yān
xiá
cǎi
qiáo
huò
kǒng
tōng
lái
jìng
gèng
xiě
gāo
shān
piàn
zhē

译文

这是一种清高贞洁的花儿,它不追求名声显达,只愿与烟霞为伴。砍柴的人可能会找到通往这里的小路,所以我再画上一片高山把它遮掩起来。

逐句剖析

"此是幽贞一种花":这是一种清高贞洁的花儿,

# 幽贞:高洁坚贞的节操。

"不求闻达只烟霞":它不追求名声显达,只愿与烟霞为伴。

# 闻达:有名望;显达。

"采樵或恐通来径":砍柴的人可能会找到通往这里的小路,

# 采樵:砍柴。

"更写高山一片遮":所以我再画上一片高山把它遮掩起来。

# 写:描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兰》是清代诗人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句直入主题,用“幽贞”一词为兰花定性,使其超越单纯植物属性,被赋予文化人格象征。次句则把兰花与“不求闻达”的隐士精神相联系。后两句中,诗人因担忧樵夫进入,破坏画面的宁静,故而画上高山加以遮掩。这一描写不仅强化了兰花的隐逸与高洁,还体现出诗人对这种清幽之美的珍惜与捍卫。整首诗跳出传统咏兰诗仅单纯赞颂高洁的模式,赋予兰花动态人格。它既坚守着自身的孤傲,又对世俗干扰保持警惕,从中可窥见清代文人在政治高压环境下的复杂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人画家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多同情民间疾苦、抨击苛政、揭露时弊之作,语言通俗流畅,多用口语。其词作内容丰富,有狂怪之作,也有温婉情词,既有描写风俗民情的现实词作,也有吊古伤今的怀古之词。擅写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号“六分半体”。代表作品有《悍吏》《逃荒行》《沁园春·恨》《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等。著有《板桥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篇题画诗。诗开篇便径直刻画兰花不求声名显达、高洁且坚贞的品质。随后,诗人描述为避免兰花被砍柴人顺着路径打扰,特意在画作中添绘一片高山将其遮蔽。通过这一描绘,进一步衬托出兰花“幽贞”的特质。

2. 分段赏析

“此是幽贞一种花,不求闻达只烟霞”:“幽贞”一词准确地概括了兰花的品性,它不张扬、不媚俗,有着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不求闻达只烟霞”则进一步强调了兰花的高洁,它不追求世俗的名利,只愿沉浸在自然的烟霞之中,享受那份宁静与自由。这两句诗直接赞美了兰花的品质,也为后文的描写奠定了基础。“采樵或恐通来径,更写高山一片遮”:这两句诗从侧面表现了对兰花的呵护之情。“采樵或恐通来径”担心打柴的人会破坏兰花所处的宁静环境,打通来的小路,这是一种细腻的情感体现。“更写高山一片遮”则通过画高山遮蔽的行动,进一步强调了对兰花的保护,使兰花能够继续在自己的世界里保持那份幽静和高洁。这种细腻的描写,不仅表现出诗人对兰花的喜爱,也反映出诗人自己的心境和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

下一篇:清·德隐《新秋晚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