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场阅历莽无涯":多次经历科考以后,便发觉它深不可测,
# 无涯:不能穷尽。,莽:草木深处,引申为深邃。,名场:争名的地方,指科举考场。
"心史纵横自一家":科举场中士子们无所拘束地任意发挥,自成一家之见。
# 自一家:自成一家之见。,纵横:无所拘束。,心史:指自己主观上对社会历史的看法。
"秋气不惊堂内燕":隐藏在堂屋内的燕子完全感受不到秋天的肃杀之气,
# 堂内燕:比喻得势的达官贵人。,秋气:使草木凋残的秋天肃杀之气。比喻衰败的形势。
"夕阳还恋路旁鸦":路旁的那些乌鸦依然留恋着没落的夕阳。
# 路旁鸦:比喻顽固守旧的人物。,夕阳:比喻没落的形势。
"东邻嫠老难为妾":美人已经成了老寡妇,怎能再做人家的姬妾,
# 嫠:寡妇。,东邻:指美女。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司马相如《美人赋》:“臣之东邻,有一女子,云发丰艳,蛾眉皓齿。”
"古木根深不似花":古木年久根深,再也不像盛年那样繁茂了。
"何日冥鸿踪迹遂":哪一天能够像天上的飞鸿,离开这个名利之场,
# 遂:遂心。,冥鸿:高飞远举的鸿雁。后比喻隐士。
"美人经卷葬年华":剩下美人和经卷,从此结束自己的一生。
# 葬:葬送。,经卷:佛经。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表达了诗人在科举道路上屡次受挫的愤懑,以及对清王朝日暮西山、统治者却浑然不觉的忧虑。通过名场阅历、秋气燕鸦、东邻嫠老、古木等意象,展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将清王朝的衰败局势比作秋气、夕阳,把统治者比作不知危机的堂内燕、恋旧的路旁鸦,形象揭示社会现状。象征:“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两句寓意深刻。表面写景,秋天来临,堂内燕子不为秋气所动,夕阳西下,路旁乌鸦仍眷恋余晖。实则以燕、鸦象征当时的统治阶层,面对清王朝如秋风般衰败、如夕阳般将尽的局势,他们却毫无察觉,依旧沉醉在往日的辉煌中。
3. 分段赏析
“名场阅历莽无涯,心史纵横自一家”两句开篇明志。“名场阅历莽无涯”回顾自己在科举名利场中的漫长经历,“莽无涯”生动地描绘出那种看不到尽头的迷茫与感慨,饱含着多次落第的辛酸;“心史纵横自一家”则笔锋一转,表明自己虽屡遭挫折,但内心的学识、见解却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展现出诗人的自信与坚守,一叹一扬,奠定全诗复杂情感基调。“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两句寓意深刻。表面写景,秋天来临,堂内燕子不为秋气所动,夕阳西下,路旁乌鸦仍眷恋余晖。实则以燕、鸦象征当时的统治阶层,面对清王朝如秋风般衰败、如夕阳般将尽的局势,他们却毫无察觉,依旧沉醉在往日的辉煌中。诗人借此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展现出为先觉者的悲哀,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诗句内涵丰富、警策动人。“东邻嫠老难为妾,古木根深不似花”两句表意含蓄。从字面看,说的是东邻有寡妇虽有姿色却难以再嫁,古老树木根基深厚却不像花朵那般艳丽招人喜爱。结合典故及背景,这两句可理解为诗人自比,自己才华出众却因不愿迎合世俗而不被赏识;也可看作对社会现象的感慨,那些真正有底蕴、有操守的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多种解读交织,体现出诗人复杂矛盾的心境,是全诗情感的绾合之处。“何日冥鸿踪迹遂,美人经卷葬年华”两句饱含愤激。“何日”流露出对摆脱现状的期盼,“冥鸿踪迹遂”表达诗人渴望如高飞的鸿雁般远离名利场;“美人经卷葬年华”则是愤激之语,说要与美人相伴、以佛经度过余生,看似消极避世,实则是对现实不满的宣泄。事实上,龚自珍此后仍多次参加科举,此句生动展现出他内心的挣扎与时代造成的悲剧。
4. 作品点评
全诗巧用比喻、象征之法,勾勒社会现实,把个人的坎坷际遇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情感深沉,意味深长,令人反复品咂。
# 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把衰败的社会比作肃杀的“秋气”,是白日西倾的“夕阳”,而封建统治者则是寻欢作乐的梁上燕子,是依恋夕阳的路旁乌鸦。封建社会正是在这班行尸走肉、纵情声色的“燕子”“乌鸦”的统治下,已经到了“东邻嫠老难为妾,古木根深不似花”的老朽地步。多么形象的比喻!在这些形象的描绘中,又包含着诗人对封建社会多么强烈的批判!
现代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管林、钟贤培、陈新璋《龚自珍研究》
# 这首诗,本为哀叹自己会试下第以及周伯恬怀才不售的不幸遭际而作,可是,由于凝聚了诗人长期在“名场”中的阅历感受,反映的却是一幅充满迟暮之感的风俗图画。尤其是“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一联,最精炼不过地把当时醉生梦死的社会面貌勾勒出来了,从而使人们认识到,这“秋气”“夕阳”,正是鸦片战争前夕社会危机的准确概括。
现代原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文光《龚自珍》
上一篇:清·郑燮《道情十首(其一)》
下一篇:清·郑燮《兰》